PE入主創業板公司 花式借殼嫌疑如何洗脫?

2016/03/14 14:51      唐茗熙

隨著A股并購重組日益火爆,上市公司改弦易轍也越來越頻繁,火熱的并購重組潮也在不斷改變著PE機構的投資策略。

目前,A股“PE+上市公司”模式屢見不鮮,以往多潛伏于上市公司身后的PE越來越多地走向資本市場前臺,通過并購重組甚至直接借殼的方式介入上市公司運作,不過當這一狀況發生在“不允許被借殼”的創業板上市公司身上時,故事就開始變得“別有洞天”了。

“PE可以參與創業板公司的并購重組,但借殼上市公司則被監管層明令禁止。”如一名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所說,由于監管紅線明確,借殼成為創業板并購重組的雷區,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過程中,部分“PE+上市公司”模式確實難以洗脫“花式借殼”的嫌疑。

借殼爭議

試圖通過并購重組走向資本市場前臺的中青國融,近日因接盤創業板上市公司南通鍛壓(300280.SZ)而陷入“花式借殼”的爭議之中。

2月23日,南通鍛壓公告了重大資產重組預案修訂稿,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三家廣告傳媒公司100%股權,這三家標的資產轉讓價格合計24.73億元,占到南通鍛壓資產總額的314.04%。同時,南通鍛壓實際控制人郭慶在重組期間將其持有上市公司的49.69%股權轉讓給包括中青國融子公司新余安常等在內的三家投資公司,由此中青國融CEO姚小欣接替郭慶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就是這樣看似互相獨立的并購重組與控制權轉讓,引得市場對中青國融“花式借殼”的一片質疑,深交所為此向南通鍛壓下發重組問詢函。外界質疑的關鍵點在于,按照現有規定,創業板構成借殼需滿足兩個條件,控制權變更以及資產變動超過100%以上。從表面看,南通鍛壓的一系列變化已經符合了這兩大條件。

不止一位第三方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南通鍛壓業績十分糟糕,實際控制人萌生退意或謀求轉型實屬正常,PE手握較多項目資源,在買入控制權后再配套資產也合乎情理,但雙方的一系列動作確實存在借殼嫌疑。

“南通鍛壓在重組比例上顯然達到了紅線,只能在控制權上做文章。從形式上來講,重組與控制權轉讓相互獨立,但里面仍有一些疑點。”北京一名熟悉并購重組的律師表示,郭慶或許在去年就萌生了“賣殼”之意。

按照《公司法》規定,上市公司高管在職期間每年股份轉讓比例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5%,且離職后半年不得轉讓所持有的股份。南通鍛壓公告顯示,郭慶于去年7月辭去公司董事會董事、董事長等職位,今年2月完成了股份轉讓。

“借殼必須符合控制權發生轉讓、資產收購方與控制權受讓方是同一方、收購資產超過上一會計年資產總額的100%,這些條件同時滿足才構成借殼。”對于中青國融的借殼爭議,一名PE高管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青國融接盤南通鍛壓與后者資產重組相互獨立,并不互為條件,中青國融與資產重組方也沒有(股權)關系,這是與“借殼”最大的區別。

“最近兩年A股上市公司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正在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進行轉型,從產業資本的角度看,對未來的產業、行業判斷正是PE的優勢,所以PE希望能夠進去做股權受讓方。”上述PE高管說。

“我們會一直持有上市公司股票,3~5年內不會讓出股份,下一階段還會考慮繼續增持。”中青國融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對于目前并購重組的最新進展,中青國融方面稱,公司正全力推進南通鍛壓并購重組,目前進展順利,希望通過此次重組,能夠幫助南通鍛壓實現轉型,提升公司經營業績。

曖昧之嫌

實際上,PE機構和上市公司之間的曖昧由來已久。一方面上市公司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需要注入成長性資產,另一方面PE機構手中握有大量的企業項目卻退出無門,需要借助上市公司這個稀缺平臺,通過定增等方式獲得退出收益。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月,我國注冊的私募投資管理基金有2.5萬家,其中大約一半是PE/VC機構,投資管理的企業項目估計在5萬個以上。不過今年以來A股IPO總數只有18宗,相對每年200~350家的IPO數量,上市公司并購無疑是PE退出的很好渠道。

不過,一位在新三板掛牌的私募機構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PE和上市合作模式存在爭議,會涉及到監管邊界的問題。他認為,PE和上市公司合作是兩廂情愿的事情,監管應該給予一定的容忍度。

2014年10月,天晟新材(300169.SZ)曾計劃“花式借殼”,借PE之手為上市公司引入資產。天晟新材的做法是股東先把6%的股權轉讓給股權投資機構杭州順成,然后再將另外24%股權份額的投票權讓渡給杭州順成。

通過將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杭州順成憑借6%的股權就成為控股股東,按照協議,杭州順成有權改組上市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全面主導后續資產整合進程。不過,這樣的創新引起了管理者對借殼認定的擔憂,在受到深交所約談后,天晟新材和杭州順成很快取消了“土改”式的租殼計劃。

前述投行人士認為,對于創業板借殼的監管規定,目前是否仍符合市場需求或許存在商榷余地,就目前的兩條規定來看,也較為容易被PE攜手上市公司繞開。

目前,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管理已經越來越寬松,監管者取消了行政審核,允許市場在支付手段和定價方面有更大的自主空間。但是為了保護中小股東利益,防范股價操縱,監管者對借殼上市仍然保持了嚴格的態度。

證監會甚至暫停了新三板上私募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掛牌和融資。由于金融行業的敏感性,PE和上市公司合作容易觸及監管邊界,不過二者合作需求巨大,合作模式也有很多,PE機構并非一定要控制上市公司。

今年2月,證監會對九鼎集團借殼中江地產(600053.SH)發出質疑,認為九鼎集團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后,再向上市公司注入PE資產昆吾九鼎的行為,可能涉及私募管理公司借殼上市。昆吾九鼎的創新之處在于其先借助新三板定增把基金份額出資人(LP)變成自己股東,然后借殼上市,幫助投資人順利退出。

對于這樣的創新,監管者終于不能容忍。一名發改委旗下的創投委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私募股權基金應該回歸基金管理人的身份,如果把管理基金吸收成股份,同時在股票市場上公開募集資金,有違私募基金行業向特定對象募資的監管底線。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