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信心,2016年中國經濟會達到6.5%-7%的增速,我預計數據會接近7%。我們必須謹記,此增長速度是相對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而言的。2016年1%的GDP增速等于五年前1.6%的增速。”
中國經濟增速未來將如何?這已成國內外各方關注焦點。
作為華南首屈一指的外資企業協會,華南美國商會(簡稱美商會)會長、美中貿易及投資政策副主席哈利·塞亞丁3月9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美商會企業將對中國市場持續擴大投資,這是對中國經濟未來蓬勃發展投的信心一票,美商會看好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為轉型成功“就在不遠處”。他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速接近7%,并強調此增長速度是相對更高的GDP基數而言的,2016年1%的GDP增速等于五年前1.6%的增速。
此前,美商會發布年度報告指出,商會會員企業2015年的實際投資額顯著超出原計劃,2016年再投資預算更提高了8.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走向成功”
《21世紀》:根據美商會剛發布的年度報告,今年有將近93%的受訪企業表示已經實現盈利或將在未來兩年內實現盈利,其中已實現盈利的企業比例超過80%,高于去年和前年。請問這是否意味著宏觀經濟形勢有好轉趨勢?
哈利:我們的調查顯示,2015年會員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信心得到提升,這就解釋了為什么2016年他們的再投資預算有所增加。然而,企業依然對2017和2018年的預算持謹慎態度。鑒于目前中國政府和經濟發展方向趨于明朗,我期望實際再投資額會有所增加。
《21世紀》:對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你曾將它與美國里根總統時期相對比,你看好這一改革的前景嗎?請具體分析。
哈利:我們的調查顯示,在里根實行八年的“供給側經濟”時期里,美國經濟增長了三分之一;達到最低通脹率、最高雇傭率,貧困水平為當時最低;取消商貿管制使商界節約了超過1000億美元,同時,國家占有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美國史上最小。這都表明,中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走向成功。
《21世紀》:對一帶一路政策,你怎樣看待其前景?商會企業具體可以怎樣參與其中?
哈利:我們2016年的調查顯示,超過37%的受訪者預期“一帶一路”倡議將為他們增加收入。美國企業在亞太地區參與經營的程度與在中國一致。我們相信,當基礎設施建設在這些國家得到改善以后,貿易將得以增長,這將惠及所有中美企業。
預計今年經濟增速接近7%
《21世紀》:在你看來,中國經濟今年乃至未來三年的增速預計將處于什么水平?最近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的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對此,你怎么看?
哈利:我們會員企業大多數在華經營已超過10年。我們2016年的調查顯示,會員企業在2016年提高了8.7%的再投資預算,也就是說,他們將于2016年在擴張現有經營的基礎上,再投資超過130億美元。這是對中國經濟未來蓬勃發展投的信心一票。
我有信心,2016年中國(經濟)會達到6.5%-7%的增速,我預計數據會接近7%。我們必須謹記,此增長速度是相對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而言的。2016年1%的GDP增速等于五年前1.6%的增速。
《21世紀》:報告顯示,大部分受訪企業表示他們2015年的實際再投資額大于預算再投資額。在你看來,這些企業擴大實際投資的原因何在?對哪些領域投資興趣較大?
哈利:2014年,中國約24%的跨國企業延遲或取消了大額預算,即超過2.5億美元的再投資計劃,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受到不公平對待。很明顯,他們感覺這種顧慮在某程度上被消除了,于是在2015年增加了再投資額,因為他們對中國政府和經濟的發展方向變得更有信心。2015年年末實際再投資額比2015年初預估再投資額有了顯著提升。
美商會會員企業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從消費者產品到附加值制造業以及各個服務領域。幾乎所有會員企業都在壯大,并為前所未有增長著的中國市場服務著。
結構調整成功“就在不遠處”
《21世紀》:你曾說過美商會企業率先進行了轉型升級,可否具體介紹?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前景,你怎么看?
哈利:自2003年起,美國企業通過提升價值鏈,為中國市場提供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在各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我們的調查顯示,75.6%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正為中國市場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而不是進行出口。這些企業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接近一半是為中國市場進行生產制造,而另一半則為中國市場提供服務。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新政策想要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時間。最重要的是保持長遠目光,持續調整結構和減少過剩產能。時間的長短不如持續調整來得重要,成功已在不遠處。
《21世紀》:根據報告,約80%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在過去一年中(2015年)的經濟改革為企業在華南地區的運營帶來了積極影響,這反映了受訪企業對中國的經濟改革評價有所提高。據你所知,去年的改革措施具體是怎樣積極影響到企業運營的?請舉例介紹。
哈利:中國的改革減少了負面清單上行業領域的數量,從而使企業參與到更多領域的經營中去。改革也為企業減輕了很多法律法規的負擔。我們相信,法律法規的改變是積極的。當然,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我們欣然看到中國正在向“供給側經濟”邁進,而它的核心就是減少商貿管制和進一步對外界開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