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周四輕松突破了7000家大關,距離超越6000家只有不到兩個月。
同時,新三板市場的融資和計劃融資金額也在攀升,今年以來已經完成近500億元定增,似乎慘淡的二級市場交易并沒有影響到一級市場的熱情。有市場人士認為,這是因為一級市場具有一定的延遲性,并且隨著掛牌門檻逐步提高,對于企業而言晚掛牌不如早掛牌。
不過,2月以來監管者對私募基金施加的嚴厲監管可能令新三板市場融資面臨青黃不接。去年私募產品參與了近一半的新三板融資,但是今年來這類產品已經大大減少,已經投出的產品還面臨著流動性不足下集中退出的考驗。
掛牌門檻逐步提高
周四,新三板掛牌公司總數達到7008家,另外有461家公司已經獲批等待正式掛牌,還有1918企業在申報過程中。今年新三板市場累計掛牌企業近2000家,僅上月就新增大約600家掛牌公司。
雖然去年底以來監管逐步收緊、主辦券商提高立項標準,但是企業掛牌的速度似乎并沒有放緩。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低迷、估值下滑也沒有傳導到一級市場,企業對掛牌新三板依然熱情高漲。
一位華南地區券商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從企業跟券商簽約到實現掛牌要6個月到1年,所以有滯后性。未來新三板市場的準入門檻會逐漸抬高,現在上不了未來就更難上了。另外,如果不掛牌也許能省下規范的成本,但是企業利潤和市場份額可能下滑,成為被掛牌公司并購的對象。”
擬掛牌企業、微信公號服務商微盟CEO孫濤勇對記者表示,“新三板是孵化新品牌、新科技、新服務的關鍵資本市場,緩解了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他表示,希望通過未來在新三板掛牌,增強企業的信用背書,進行主業規劃和資本規劃。
不過,對于股轉公司來說,掛牌公司突破7000家也許未必是一條喜訊,而更多意味著監管和制度設計面對著難題。
近日,股轉公司掛牌業務部總監李永春在北京一個會議上表示,新三板市場化門檻提高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對于公眾化的公司來說,企業的經營風險、經營模式的穩定性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走新三板這條路。他說,“將完善準入審核的標準,促進發展到一定程度、階段相對成熟的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更好的利用資本市場。”
今年2月,市場曾傳出股轉公司對掛牌準入劃出13條紅線標準,但隨即被股轉公司否認。市場認為,股轉公司正在通過加強監管和對中介機構的管理來提高企業準入的市場化門檻。
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過去審核中對股東占款、持續經營能力和環保問題認定比較寬松,企業只需要進行承諾承擔責任就可以,但是現在還需要第三方出具的證據,這對于以投機為目的的企業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今年4月,主辦券商執業質量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同時,股轉公司發布了主辦券商內核工作指引和紀律處分實施辦法。突然增加的持續督導壓力令券商在前端推薦時更青睞優質和規范的企業。
多家券商掛牌業務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券商新三板立項的標準在持續提高,對利潤要求更高了,在行業上繼續偏向“兩高六新”(即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類企業。
融資增長如履薄冰
截至四月底,新三板市場實際募集資金總額已經達到494億元,超過了創業板今年來408億元的定增募集總額。另外,新三板擬募資金額也在逐月攀升,目前已經達到581億元。
從總額上看,令市場普遍擔憂的二級市場傳導現象尚未發生。雖然春節后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就一直不佳,周四全市場成交額更是不足6億元,但是新三板一級市場依然活躍,市場融資熱情繼續高漲。
諸海濱對記者表示,“投資人普遍看好新三板分層后優秀公司的估值提升,從認購的情況來看雖然機構投資人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個人以及產業資本的比重是上升的。畢竟三板資產相對主板便宜,大家相信做市品種和創新層品種流動性會逐漸改善,所以他們融資還是相對容易一些。”不過,他指出,如果未來二級市場流動性和估值持續不能改善,仍會影響到融資活動。
長城證券資產管理投融資部業務董事郭志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些企業考慮到今年估值較去年同期低,如果投資者在目前市場估值的基礎上還提出對賭要求的話,企業會感到壓力較大。在分層還存在政策措施不確定的情況時,有些企業已采取選擇推遲融資計劃,通過其他方式解決目前資金問題。”
事實上,今年已經出現多起定增流產的案例,有的企業按照市場價格定增,但由于價格低于原有投資者成本了,不能通過股東大會。而如果企業定價高于市場價格,投資者則會選擇從二級市場購買公司股票。
也有企業順利以高于二級市場的價格完成增資。白虹軟件(430178.OC)董事長胡力和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一級市場價格和二級市場沒有太過直接的關聯性,一級市場融資主要還看企業本身的基本面。認可一級市場價格的都來過公司進行詳細的盡調,這個價格更加客觀地反映了公司的價值。”
除了估值的影響,有市場人士認為,機構投資者參與度降低以及上一輪基金產品高峰都會提高掛牌企業融資的難度。今年2月,中國基金業發布新規,大幅收緊了私募基金登記規則,規定將注銷長期未展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媒體報道目前私募基金登記備案通過率只有10%左右。
受此波及,新成立的新三板私募產品也大幅減少。據萬德資訊統計,在過去一年中有3000只新三板基金理財產品成立,其中2月以來成立的只有268只,4月更是只有16只產品。據股轉公司統計,去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參與了約47%的股票發行。
前述華南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去年通過私募基金產品進入新三板定增市場的投資者許多虧損過半,這些產品都將在今年下半年面臨集中退出期,如果沒有足夠產品接盤,他們可能會損失更大,這將對后期參與定增的投資者產生負面的示范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