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周五,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超過7000家,遠遠超越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但公司質量則要遜色很多。
在新三板掛牌企業直接轉板創業板依然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擠上新三板的創新層,就成為很多掛牌公司的目標,因為這將在流動性、估值、融資等方面占得先機。2015年11月,股轉系統公布了掛牌企業分層的征求意見稿。從2015年年報來看,已經有859家掛牌企業能夠擠上創新層,但分層標準是否會改變,是這些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
成長性良好
到4月底,新三板掛牌企業中已有6882家披露了2015年年報,其中5712家企業實現盈利,占比83%。這些公司平均營業收入1.5億元,凈利潤1294萬元,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4.67%和41.77%。
2015年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達到2543家,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150家,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3家;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有7家企業,超過1億元的有128家,超過2000萬元的企業達到1323家。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掛牌企業營業利潤增速、凈利潤增速都超過40%,遠高于創業板的22.26%和25.61%,但新三板整體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45%,增速低于創業板的29.90%。
掛牌企業凈利潤保持增長的態勢,主要由于新三板掛牌企業大多屬于成長性較好的新興行業,成長空間大;融資的順利完成,有助于掛牌公司擴大生產或開展并購,從而加速發展。
而掛牌公司的營收增速較低主要由于新三板公司在經歷近兩年的高速發展后,營收規?;鶖狄呀穹俏舯?;宏觀經濟形勢不樂觀,對掛牌公司的經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興業證券(601377)分析師紀云濤表示,與營收增速下降相比,凈利增速卻在上升,主要是由于掛牌公司數量不斷增多,掛牌前做低凈利潤以避稅的影響仍然存在;成功進行過融資的公司,由于償還銀行貸款,降低資產負債率的原因,使得財務費用大幅降低;另外,新三板掛牌后,在市場參與者的監督和自身的自律要求下,經營規范性逐步增強,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得到更好的控制,管理效率提升,從而釋放出部分凈利潤。
與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不同,新三板的年報依然具有瑕疵——62家掛牌企業未能按期披露年度報告。由此,從上周二開始,這6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因未按時披露年報,而被股轉系統暫停轉讓。根據規定,若在6月30日前仍無法披露年報,這些新三板公司的股票存在被終止掛牌的風險。
究其原因,這62家企業未能按時公布年報的主要原因有三種:一是剛掛牌的企業來不及準備年報審計;二是更換了年度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三是正在進行并購重組而推遲了年報披露。
“搶食”紅利
雖然新三板掛牌企業總體經營情況良好,但隨著擴容速度不斷加快,也暴露出制約新三板發展的一些弊病。首當其沖的就是交易的連續性問題,現在新三板采取做市轉讓和協議轉讓兩種交易方式,但除了少數幾只交易較為活躍的股票以外,其他股票交易連續性不強,并且還有公司沒有交易的情況。
其次就是與交易連續性并生的流動性問題——近期市場成交金額每日在3億元至5億元,平均到7000家掛牌企業,流動性問題可想而知。
目前已有近百家公司希望“逃離”新三板,通過IPO或者借殼的方式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在此情況下,新三板分層的意義就尤為重大。2015年11月,股轉系統公布了掛牌企業分層的征求意見稿,根據當時給出的三類標準,以2015年年報作為考核依據,目前已經有859家企業滿足創新層標準。其中,同時滿足所有三項創新層標準的企業數量為10家,滿足兩項標準的企業為84家,滿足一項標準的企業為765家。
中銀國際分析師田世欣認為,分層方案預計將正式公布,進入創新層企業的名單也將公示,股轉系統修改一些易于短期拼湊的指標料是大概率事件。
現在有望入圍新三板創新層的企業最為關心的就是較征求意見稿,最終標準到底有多大的變化。而坊間流傳著各種標準修改方案,主要包括:對以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股東人數為參考的標準一中,刪除了“最近3個月日均股東人數不少于200人”的規定,即取消了股東人數的限制;對以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為參考的標準三中,將“最近3個月日均市值不少于6億元”修改為“最近成交60個做市轉讓日的平均市值不少于6億元”,并增加了“合格投資者不少于50人”;在共同標準中,對掛牌企業的融資金額提出了要求。
征求意見稿的共同標準要求是掛牌以來(包括掛牌同時)完成過融資的要求。在市場傳聞的修改方案中,則變更為最近12個月完成過股票發行融資(包括申請掛牌同時發行股票),且累計融資額不低于1000萬元。
不論最終標準如何變化,有多少家掛牌公司成為首批創新層的成員,新三板企業未來的制度性分化將是必然的,從趨勢來講,越優質的企業在新三板越可能享受更多的紅利,越可能分至頂層。
中長期來看,分層推出的最大意義在于加速了新三板的制度性分化。對于分層的正式實施,將是新三板制度性分化的起點。未來在創新層可能會繼續細化,而更高層的企業將會享受到更多的資本紅利,更多的資本紅利也將推動企業更快地成長,產業與資本迭代產生的反身性將率先在更高層實現,這其實是分層對于企業的實質性影響,也應該是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