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幫一些新三板企業找做市券商,來來去去跟一些企業和券商交流得比較多,發現新三板的券商和企業真是歡喜冤家:你離了我不行,我沒了你玩不轉,但大家卻又相互埋怨,倒出來都是滿肚“苦水”。
從企業的角度,最常見的抱怨就是從擬掛牌開始,真金白銀付了大概上百萬元的費用給主辦券商,掛上牌以后每年還要給十幾萬元、二十萬元的持續督導費,但企業有個什么咨詢、有個什么事要找券商了解、幫忙的時候,往往就找不著券商的人影,或者被推來推去搪塞了事。
掛牌或擬掛牌公司的董秘們一起交流,往往會說到哪家哪家的費用多少,然后哪家哪家的服務怎樣怎樣,七嘴八舌一比較,總有一些企業覺得吃了虧:錢交多了,或者服務差。
董秘們交流得尤其多的類似披露年報之類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種信披工作,以及對股轉公司出來的各種規定的正確理解和執行,都是新三板掛牌企業比較頭疼、也很需要券商指導幫助的,但董秘們都訴苦,券商有時候比自己還糊涂,或者券商有時候給的指導意見都是不對的!
于是,討論的最后,往往就有人建議:換券商!
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資本市場趨冷,企業增發難,有些自身能力不足的企業指望券商能幫上忙,但券商其實也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有,隨著創新層概念的火熱,去年底以來,琢磨著自己夠得上創新層指標要求的許多企業,為了迎合其中關于有“6家做市商”的指標,也忙著滿世界找做市商,但在找的過程中卻發現,不管是主辦券商還是再找其他外面的券商,居然對此都不太熱衷,甚至還各自紛紛提高做市門檻,原來以為很容易辦的事情居然也出乎老板的意料辦不成,所以也引發諸多的牢騷抱怨。
另一方面,雖然提供新三板服務的券商目前僧多粥少、基本上被視為新三板市場上的強勢一方,但他們也一樣有自己的苦水倒。最典型的是被拖欠服務費,這是他們在主板市場上幾乎沒怎么遇到過的尷尬。特別是每年十幾萬元的持續督導費用,有些企業居然就是拖著不給,令主辦券商惱火不已。
一般來說,新三板企業在擬掛牌時就會和主辦券商簽一攬子綜合服務的協議,按照股轉公司規定,主辦券商要與企業簽訂推薦掛牌并“持續督導”協議,因此也就有每年的持續督導費用。令主辦券商尷尬的是,費用被拖著,約還不能說解就解。因為根據股轉公司相關規定,解除持續督導協議,必須是券商與企業協商解決,也就是說企業如果不換券商,券商還不可以單方面解約。因為股轉公司規定中有一條,主辦券商與掛牌公司解除持續督導協議,掛牌公司未能在股票暫停轉讓之日起三個月內與其他主辦券商簽署持續督導協議的,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終止其股票掛牌。這樣一來,企業為了避免被終止掛牌,賴著費用的同時卻又不愿意與券商協商解除督導協議,總之就是能拖就拖。
另外,和主板上市的企業不同,新三板上掛牌的6800家企業,除了部分優質企業另當別論之外,普遍還是底子薄、品牌、管理各方面都還有待發育、發展的企業,這些企業不管是董秘甚至老板的規范意識、管理水平都令券商“一個頭兩個大”,僅僅就日常信披等督導溝通就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其實,具體到某個券商的做新三板業務服務的部門,也就相對固定那些人,這也就反過來說明了為什么企業端也在抱怨得不到主辦券商的貼身服務。至于做市業務,按某位資深券商的說法,在目前的市道下,其實他都不想做!道理很簡單,由于券商須以自有資金買入做市企業股票作為庫存,每個券商投入做市的資金都會有個額度控制,在市場流動性差,資金成本高企,存在虧損風險的前提下,券商必定會對做市企業優中選優,以盡量確保自己的收益。這是它們拔高做市門檻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僅是資金額度方面的限制及盈虧、流動性的考量,券商做市有限的人力投入,也是目前尷尬的現實。據了解,多數券商雖然擁有基本的做市人員,但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做市業務會涉及為企業估值等,而估值是個高端技術活,并非表面上簡單操作一下報價的動作。
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春曉君覺得,其實目前新三板市場上這些企業與券商之間的恩怨,真實地反映了目前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差、新三板企業也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新三板市場正處于發展中階段的特點。要我說,不管是企業還是券商,天生一對歡喜冤家,與其抱怨不如精挑細選,券商門檻高,企業也別將就,只有相知互信,誠字為本,才能攜手走好資本市場之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