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基金產品成立數量為1154只,而2016年以來成立的產品數量為173只,就成立產品數量情況而言,數月內還不到去年上半年的15%。
2015年,新三板市場在一級市場融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全年定增融資規模突破1200億,較2014年猛增近10倍。
但去年下半年至今,新三板二級市場持續萎靡。5月11日,三板做市指數更是創下了股災之后的最低點。權益類市場大環境的萎靡,以及新三板二級市場一再低迷,如今傳遞到了新三板一級市場上。
在企業數量持續增多的情況下,新三板市場的定增規模非但沒有隨之一起增長,相反一季度相較去年四季度有了近百億的回落。此外,從單月數據來看,一級市場融資規模增長也出現停滯。
一級市場規模增長停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全國股轉系統”)公布的數據計算,2015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以及今年一季度的一級市場融資規模分別為239億,429億,469億和369億。
可以看出,2016第一季度的融資規模相較去年三、四季度出現下滑,今年一季度與去年四季度相比甚至有100億的回落。
查閱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13個月的單月定增數據不難發現,進入2016年以來新三板定增規模停滯在了100億到150億這一規模。
與之相比,新三板企業掛牌數量從去年4月到今年4月,已由2343家升至6945家。
中信證券新三板胡雅麗團隊也根據自己的研究得出了新三板一級市場融資出現疲軟的結論。
胡雅麗團隊指出,“首先,新三板擬募資金額從年初的單月(四周滾動)706億大幅下降至當前的107億左右;其次,實際融資金額并不樂觀,從3月中下旬開始新三板單月(四周滾動)完成的融資金額由180億持續下降至上周末的131億。進一步考慮到新三板擬融資和實際完成融資的時滯,我們判斷這種趨勢在近期仍有望延續。”
與此同時,從機構參與的統計來看,定增市場規模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也是必然。
據中泰證券一份針對新三板定增機構參與度的調查統計,2015年參與新三板定增機構的比例分別是私募基金占45.6%、證券公司占13.4%、基金公司資管計劃占9.9%、信托計劃占5.6%。
而今年以來,私募基金占比降到39%、證券公司降到11.5%、基金公司資管降到5.3%、信托計劃則降至1.3%。
“去年初的一波暴漲,讓新三板有短期的財富效應,但隨著監管不斷施壓和A股劇烈波動,目前短期財富效應已經沒有了。”一位華中地區大型券商新三板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記者通過東方財富choice查詢了解,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基金產品成立數量為1154只,而2016年以來成立的產品數量為173只,就成立產品數量情況而言,數月內還不到去年上半年的15%。
二級市場負反饋
很多市場人士認為,一級市場融資增長停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二級市場交易低迷的反饋傳導。
與去年一級市場不斷突破相比,2015年新三板二級市場僅火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但正是這不到兩個月的牛市,一舉點燃了新三板一級市場的熱情。
記者通過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有披露數據的1125只新三板基金產品中,成立以來回報率在0以上的有292只,其中回報率在50%以上的只有17只。
如今隨著二級市場持續萎靡,短期財富效應缺失和一級市場投資者缺少退出流動性最終影響到了定增市場,參與定增的機構和投資者熱情正在降低。
“沒了財富效應,無論是公募還是券商資管發新產品的積極性都大跌,而更加極端的情況是發了新產品卻募不到錢。”前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而對于一級市場融資萎縮的原因分析,胡雅麗團隊分析指出,市場資金對今年掛牌企業融資項目的承接力度明顯減弱,“多看少買”成為目前大多數投資者的主要策略。隨著投資新三板的退出渠道變少,新三板融資規模出現持續萎縮的可能性正在變大。
另外,胡雅麗團隊還表示年初以來類金融機構掛牌新三板政策發生變化,也是融資規模萎靡的原因之一。如果監管導向在今年繼續維持當前取向,我們預判新三板全年的融資總額或將收縮。
正如胡雅麗團隊所分析的,一些投資機構在選擇投資標的時確有很濃的觀望情緒。
“還有些機構去年募集了資金并沒有投出去,其中一些產品雖然還有很多額度,但產品周期有點短,要考慮退出問題,在政策不是很明朗,流動性沒有改善的情況下不敢貿然出手。”前述分析師進一步表示。
“目前三板市場的交易價格并不反映它真實的交易價格,因為交易量太少了,第二個發行人的預期相對還是偏高,所以目前我們還是偏向謹慎投資。”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專戶產品的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九泰基金新三板投資負責人、總裁助理鄭立昌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去年我們的投資主要集中于下半年,今年正在募集資金,我們可以看到著眼于三板的資金募集相對難了,但這也反映投機資金出去了,去年市場火爆時,很多人抱著賺快錢的目的進市,今年這部分人不會再盯著這個市場,資金供應量相應變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