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三板分層步伐的加快,市場上對于這一將改變市場格局的制度表現出較大的分歧。主流聲音認為分層以后,創新層公司的流動性、估值都會有顯著的提升,會激勵基礎層企業加快發展力度步入創新層行列,但悲觀者則認為分層后基礎層將會被徹底拋棄,最終淪為僵尸股。
分層引期待
當前,新三板已完成了兩輪仿真測試,市場各主體對分層后的全部業務功能進行試運行,測試包括分層信息發布、分層信息變更等場景,這為5月的市場分層機制正式出臺做好了準備。
但與分層機制熱火朝天的準備不同,近一段時間以來,新三板的市場表現有點“冷”。近期新掛牌公司家數每天僅在十個左右,比起4月中旬每天幾十個的掛牌速度已經放緩了很多,而且成交股數和成交金額均攔腰減半,每天成交的股票只數不超過15%,而這15%里又有很多股票經常是每天只有一兩筆成交。以10日的成交數據為例,整個市場掛牌公司股票成交僅為59731萬元,其中做市方式轉讓的股票成交28996萬元。
“分層制度遲遲未現廬山真容,可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一家券商的做市機構負責人指出,沒有增量資金入市,下半年新三板尚無明確的政策紅利支持,市場擔憂分層這一唯一會落地的政策會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提高門檻,投資者和機構基本都持觀望態度。
靴子還未落地,持觀望態度的市場主體對新三板分層有著不同的認識。聯訊證券分析師付立春認為,分層后新三板流動性有望提升。他指出,分層后監管層有可能從三個方面解決流動性不足問題,諸如增加合格機構投資者,引導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完善做市商制度,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如可以適當放開做市資金杠桿,將對市場產生積極影響;而制定退市制度和限制掛牌制度將有助于緩解資金壓力。
“創新層公司的流動性、估值都會有顯著的提升。” 付立春指出,創新層將會以市場效率為核心持續推進制度的創新,進入創新層的企業會被優先安排在融資、交易方面進行一些試點,流動性相對基礎層會有明顯的改善,估值方面也會成為焦點,自然而然的會水漲船高。
而另一方面,對創新層和基礎層的監管也將改變。在融資、交易制度方面,創新層的公司會優先試點,相當于一個制度紅利,同時對于創新層監管也會更加嚴格。付立春表示,創新層對企業來說也是把雙刃劍,在信息披露、限售管理和募集資金使用等方面都比基礎層公司要求要高得多,從而促進創新層更加健康的發展。
申萬宏源場外市場部總經理蔣曙云對此表示認同,他提到,擁有新經濟業態、并可能進入創新層的新三板企業是未來投資的熱點,創新層的優秀企業得到更高的估值認可,摘牌排隊到A股再上市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基礎層將會被拋棄?
當市場都在探討創新層可能存在的投資機遇時,也有人擔憂基礎層未來的發展空間。有一種悲觀聲音認為,那些更多被劃分到基礎層的掛牌企業將會淪為僵尸股,再無成交量、無融資可能。
華龍證券新三板管理總部總經理呂紅貞則認為需一分為二地看待。未進入創新層的企業有兩類,一類是質地不錯,但暫時還不符合創新層標準,這些企業通過努力持續經營,自然會符合創新層標準的;另一類是本身質地不佳,這類企業需要努力改善自身狀況,否則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被市場淘汰。
“不可否認的是,分層后基礎層企業的定向增發將變得困難。”蔣曙云認為,市場會進一步分化,產生“馬太效應”,優秀的企業融資順利業務發展更快,落后的企業融資困難業務發展緩慢,基礎層與創新層的企業將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
上述券商做市機構負責人指出,這真是分層的目的所在,若基礎層企業沒有上進動力,自身都不往創新層方向努力,被資本市場淘汰是早晚的事,沒有成交量和流動性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只有引入競爭機制,把“精品”和“僵尸公司”區分開來才能真正體現新三板發掘優質企業的價值。
不過,分層后的新政需要半年左右的“測試期”才能趨于明朗,流動性會否改善靜待觀察。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指出,分層只是新三板政策紅利的基礎部分,未來新三板走向以及流動性表現取決于分層之后配套政策的實施力度和出臺速度,當前,政策紅利向上“托”與“靴子”落地向下“拉”的博弈仍在繼續,因此,新三板真正的投資機會可能會在今年四季度開啟,而二、三季度以“平衡市場”為主,溫和回暖是比較理想的結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