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層滿足投資者偏好 基礎層企業潛力更大

2016/05/24 09:18      唐茗熙

近期市場關注新三板分層最終結果還沒有公布,市場上傳出了各種說法,一種論調就是分層之后,創新層企業將得到迅猛的發展,目前看來有望進入創新層的企業的各項數據都表現得不錯,甚至一些企業即便是放在創業板里也是相當有競爭力的;而基礎層則會被市場冷落,變得無人理的雞肋。還有分析認為新三板市場即便完成了分層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一直困擾的流動性問題也解決無望。

買三板認為,首先分層作為一項制度而言,是針對特定的問題而設定的,是有利于新三板市場發展的。分層之后,好的企業會受到更多的關注,也將得到更多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分層以后也使得投資者在企業篩選上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能夠更聚焦的關注更深度的企業問題。同時,對于基礎層的企業也會提升自身的價值而努力進入創新層,激發了企業的活力。

其實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分層的作用。如果給創新層和基礎層貼上一個標簽的話,創新層應該屬于“優等生”,基礎層應該是“潛力層”。這兩個標簽也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投資邏輯,選擇創新層的含義是用較小的代價獲得確定性的機會;選擇基礎層的含義更多的是價值投資,雖然風險大一些,但未來獲取的財富增值會更大一些,具體可以表現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企業努力進入創新層實現的增長,另一部分是進入創新層以后的價值。

我們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達成了兩個目的,第一個是激發出企業的活力,沒有進入創新層的企業會努力擠進創新層;二是進入創新層的企業如果表現不好,可能會被重新劃到基礎層, 勢必使得創新層企業不甘落后。第二就是滿足了投資者的偏好,謹慎的投資者選擇創新層企業投資,期望享受高成長的公司選擇基礎層。如果在創新層實現競價交易的話,那么新三板市場的優勢就會變得更加明顯,創新層在交易功能和主板市場幾乎沒有區別,基礎層滿足一級市場的功能,這樣的市場機構就會使一個貫通式的市場,完成的實現企業融資的整個鏈條,成長的潛力是巨大的。

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一直是一個被詬病的問題,我們認為這里面的原因有兩個點,一個是新三板的門檻高,投資者數量太少,7000多家掛牌企業來分20多萬投資者,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小部分股票活躍,大部分會比較冷清;另外一個就是還沒有引入足夠量的活水。數據顯示新三板今年的成交是700個億,如果有共募資金等主力資金方便的進出的話,新三板的成交數據呈幾何倍數的增長不困難。

分層制度只是一個開始,后續的資金入場問題會有更多解決方式,當然這得有一個過程。持續、穩定的資金流入是新三板健康發展的模式。據初步估算,今年十月前后,新三板掛牌企業將突破一萬家,這樣的市場體量必然會有更多的利好制度陸續出臺。公募基金入市、轉板制度、投資者門檻等等都是解決新三板市場具體問題的,管理層考慮的比我們更全面,我們要對這個市場保持信心。(文章來源:買三板)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