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九鼎系兩家公司同時發布了澄清公告,退市一說子虛烏有,但是輿論對監管部門對待股權基金態度的猜測情緒,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6月1日午間,新三板公司九鼎集團(430719)和A股公司九鼎投資(600053)同步發布“關于不實傳聞的澄清公告”,針對前一日微信文章《傳九鼎投資將被退市正在與監管層博弈》指出的“有消息稱國內知名PE基金管理公司九鼎投資或將被要求退市”等內容進行回應。兩家公司均指出,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等相關規則,兩家公司均未發現存在觸發退市規定的情形;兩家公司的管理層、董事會、監事會或股東大會均未研究過或討論過退市事宜。
回看那篇引發傳言的文章,瑕疵不少。多家媒體在相關報道中指出,到底是九鼎集團(曾用名九鼎投資)從新三板退市,還是說九鼎投資從主板退市,文章都沒有搞清楚;況且沒有交代信源,很有可能是自媒體自己制造的假新聞。盡管如此,該文章一經發布,幾乎立刻鋪滿了金融、投資圈人士的朋友圈。關注的核心不僅僅是在資本市場上疾風迅雷般的九鼎投資,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對私募股權管理公司存在于資本市場上的態度。
新三板金融新政正本清源
九鼎作為登陸新三板市場的第一家私募股權管理公司,以其激進的作風和一系列的“創新動作”成為行業領頭羊。從2014年4月掛牌至今,九鼎集團三次融資已經累計達到157.87億元。在此過程中,還間接控制主板公司中江地產(600053)(即九鼎投資前身)。此招一出,中科招商(832168)迅速跟進,被媒體報道豪擲60億元“掃貨”A股,中科招商及其子公司現身25家A股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持股比例超過5%的就達到19家。
輿論認為,正是九鼎這一系列的“創新“舉措,最終觸及了監管層的紅線。當5月27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關于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之后,輿論普遍認為,《通知》中一系列針對私募股權管理公司的嚴苛規則,幾乎就是為九鼎、中科招商“量身定做”。
媒體指出,去年e租寶、泛亞等事件在社會上的負面影響很大,此類事件至今仍然在延續,由此亦引發今年以來全國范圍內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整治。很多企業轉戰新三板市場套利擾亂市場秩序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
新三板5月27日“通知”后,大多數輿論認為,對金融類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會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即擬掛牌新三板的金融機構僅面向“一行三會”監管的企業及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機構,其他私募機構、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公司等具有金融屬性的企業,相當于在監管體系搭建完成之前,新三板暫不受理掛牌申請。這在一定程度上被輿論理解為“新三板將拒絕私募證券基金、P2P金融及互聯網金融。
即使對于九鼎、中科招商等已經掛牌的私募股權管理公司而言,由于既從事私募股權也從事私募證券、私募創投,也在《通知》的治理范圍之內。據財新報道,股轉公司將要求這些私募機構對相關業務分類梳理,并進行整改,不會要求證券類的基金業務一下子全部賣掉,而是要求不能新增買進,只能慢慢等其自然到期賣出,以后凡是在新三板掛牌的私募機構只能從事私募股權和私募創投兩類業務。
多家媒體注意到,根據掛牌私募機構2015年年報測算管理費收入與業績報酬之和占收入的比重時發現,九鼎集團、中科招商、硅谷天堂等幾家規模較大的私募機構均達不到80%的要求,需要整改。九鼎集團也在6月1日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已經按照5月27日“通知”中的相關要求對下屬各金融類企業的業務進行了自查和梳理。
政策快還是變化快?
有自媒體文章指出,被5月27日“通知”擋在資本市場外面的企業,很多都是看見九鼎掛牌后的表現,才恍然大悟“原來新三板可以這樣玩”,于是匆忙上陣,往新三板沖??上?,九鼎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當你在研究九鼎的案例時,九鼎已經永遠無法復制了。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而根據6月2日中國基金報的報道,九鼎似乎又一次跑在了市場和政策的前面。相關微信文章指出,記者查閱了九鼎投資和九鼎集團的主營業務及歷史新聞發現,九鼎早已將PE業務注入上市公司,也就是九鼎投資里,而現在新三板的九鼎集團是一個金控平臺(已經有正規媒體報道)。在基金業協會公開信息中,僅有西藏昆吾九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報道援引采訪某律師指出,九鼎集團沒有在基金業協會備案,也沒有發行及管理私募基金產品,不應該受到《通知》的約束,對九鼎集團而言,也許變更一下作為“投資管理、投資咨詢”的主營業務,就可以繞過《通知》。文章提出,多家被采訪機構“都想知道九鼎集團的最終分類”。
文章指出,目前,“九鼎系”已經掌控三大上市平臺。A股上市平臺九鼎投資將成為“九鼎系”主業PE運作平臺;互聯網金融及不良資產類處置業務將注入到九信資產;九鼎集團將發展成控股平臺,成為擁有九州證券及九泰基金等金融牌照的大資管平臺。九鼎趕在政策之前完成了“宏大布局”,大金控平臺的格局已經顯現出來。
面對未來,辦法總是更多
近年來,國內私募基金層出不窮,不可否認其積極作用,但是也產生了道德風險、脫實向虛等弊端。對于5月27日“通知”出臺的背景,全國股轉西戎負責人就對媒體表示,金融類企業本身負有提供投融資渠道、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職責。但金融類企業掛牌新三板后,其融資和并購行為出現了與新三板支持金融類企業從而間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初衷有所背離的情況。
在國際上,對于私募基金加強監管的輿論呼聲也越來越大。全球金融危機以后,美國出臺多特弗蘭克法案。根據其中的沃克爾規則,一些銀行必須剝離私募基金業務并且不得再從事類似業務。根據G20的要求,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正在會同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制定非銀行非保險類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標準。
回到國內,對于私募基金行業及資本市場的很多爭論,既可以從國際資本市場中得到鏡鑒。2007年,美國黑石集團(The Black stone Group L.P.)在紐交所IPO,創下了私募公司在公開市場上市的先例。當前國內關于私募基金行業的監管和爭論,都可以從黑石的案例中得到或多或少的鏡鑒。此外,在國內的資本市場上,除了九鼎和中科招商,博盈投資非公開發行收購奧地利SteyrMotors公司、順榮股份收購三七玩資產的跨界并購、乃至中概股回歸等等,都抓住了短暫的政策時間窗口,在相當大的政策風險中獲得了不菲的回報。對后來者來說,盡管這些案例不能模仿,但是即時熟悉現行的法律和指導窗口,尋找可以利用的空間,也許能完成龍門一躍。監管政策之所以嚴厲,為的還是促進資本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初衷。面對未來,辦法總是更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