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7月18日(記者 金易子)董事會秘書在資本市場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初創企業集中的新三板市場亦是如此。不過或許正是由于企業在資本市場“初來乍到”,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新三板董秘甚至犯了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錯誤。中國網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共產生3380份更正公告,813份《補發公告聲明》,12位董秘或信息披露負責人被自律監管。
半年內12名信披負責人“挨批”
7月11日,敦華石油及其董秘收到了一份來自股轉系統的自律監管措施決定書。原來,該公司在去年10月披露的重大資產重組報告書中,錯將向14名投資者募集配套資金,寫作了16名。而這違反了《非上市公眾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等規定,其董秘對此負有責任,被要求出具書面承諾。
而這并非個例。據中國網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12名董秘或信息披露負責人收到自律監管措施決定書,他們的違規行為受到的具體監管措施不盡相同,但皆在信息披露中存在違規。
3380份更正公告及813份補發公告
事實上,董秘專業性早已成為新三板老生常談的話題,而由此鬧出的“笑話”屢見不鮮,更頻頻見諸報端。如此前,中國網財經曾報道,九川竹木《股份交易異常波動報告》與次日發布的《權益變動報告書》中對是否“存在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買賣公司股票”的表述自相矛盾。有業內人士指出,造成此問題的原因或在于董秘不夠專業。
不僅如此,甚至有公司存在誤傳公告的情況。今年6月17日,在世紀鎢材的公告欄中,竟然出現了兩則北塔軟件的公告;當日,世紀鎢材即發出澄清公告表示,系誤傳行為。
中國網財經記者發現,幾乎股轉公司官網上每日都能出現數十條更正公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共產生3380條更正公告。而更正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比如:2016年的會議召開時間錯打成2015年、子公司名稱表述錯誤、股票發行認購的“中山證券”錯輸為“光大證券”,甚至還有企業董秘對一則公告進行了多次更正。
此外,企業補發公告的情況亦時常發生。據中國網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共產生813條補發公告。如生物柴油一天之內發布十二則《補發公告的聲明》,談及原因,該公司稱是由于有七次會議發生時公司尚處于掛牌審核期,所以未能及時披露上述會議決議及相關公告。
對于補發公告,相關事宜發生時公司“尚處于掛牌手續辦理期間”是最為常見的理由之一。除此之外,亦有不少企業坦承是由于“工作人員疏忽”。
“多數是由于董秘專業度不夠,日常事務繁忙,因此造成了疏忽。”一位資深新三板董秘告訴記者,絕大部分新三板董秘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可能僅在財報披露、股權登記前進行培訓,而且基本靠自學。
此前有媒體曾梳理發現,創新層超過60%的董秘未持有深交所或上交所董秘證。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或將終結董秘“無證上崗”現狀。根據媒體報道,全國股轉系統公司相關領導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全國股轉系統董秘資格認證擬十月推出,創新層董秘優先進行培訓,合格者將由全國股轉頒發自己的董事會秘書認證證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