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政策預期下,可能只會推出大宗交易平臺,交易方只是針對現有的新三板投資機構,這很有可能是今年第一個政策紅利。
今年上半年新三板指數和交易額齊跌,整體市場清淡的境況未有改善,對于新三板市場下半年的走勢和可能遇到的問題,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了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首席研究官付立春。
行業分化優勝劣汰
付立春認為,進入下半年,新三板資金偏好將更加明顯,創新層無論是從成交額,還是其他指標都將遠超基礎層,成為市場成交的主體。行業方面,分化也會很明顯,比如一些戰略新興行業,如TMT、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始終不缺乏資金,這是由行業屬性決定的。從企業經營方面看,對于經營穩定、可獲得成長性收益的企業,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比較受資金青睞。而對于不良企業,建立優勝劣汰的退出機制十分必要。隨著掛牌數量的增長,之前因入市門檻低而進場,卻因企業自身資質差、經營不善等問題并未獲得資金關注的企業不在少數,這已成為新三板市場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新三板需要建立相應的退出和強制摘牌機制,以解決由量變到質變的問題。付立春同時指出,退出機制主要是針對問題公司,不會針對合規合法經營的企業,“比如在公司治理、在資本市場運作過激、違規違法、自身經營每況愈下長年虧損,可持續經營能力差,甚至只剩下一個殼,這一類公司將會成為強制摘牌和勸退的主要對象。”
上市公司并購 三板企業熱潮剛起
數據顯示,7月共有718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公布定向增發預案,發行定增項目的企業數量是6月的2.37倍,所有企業預計共募集資金426.67億元,較上月188.95億元增長125.81%。對此,付立春表示,這只是企業融資需求總額的增加,如今二級市場交投遇冷,定增融資難度越來越大,這樣的融資需求能不能真正實現要打一個問號。
他指出,定增市場下半年將持續不樂觀,聯訊證券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上半年實現定增浮盈的案例在減少,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參與定增,很難實現浮盈,所以對于機構來說大概率不會選擇參與定增,另外由于政策的不確定性,投資機構也會選擇觀望,即使現在發現價格偏低的優質企業,因為政策不明朗,風險不可控,機構也會非常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業占據新三板市場一半份額,定增需求最高,也相對容易。“制造業如今受到來自市場環境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而制造業因為資產較為龐大,對定增的需求也會比較迫切,難度不小。但我們注意到,服務業、第三產業和輕資產行業在定增方面的難度相較制造業會更難,因為在市場不好,經濟指向性不明確的時候,資本市場的風潮也會變化,比如在2014年,新興成長、輕資產概念非常受追捧,很容易融到資金,而現在這樣的投資環境,資金會更加看重確定性和穩定性,制造業由于穩定性、實體資產性質和可預期的穩定現金流,在如今的環境下相對更容易融到錢,反觀概念型輕資產企業因為保守投資的氣氛更難融到資,這是市場變化所決定的。”付立春表示。
付立春預計,新三板并購熱潮將繼續,下半年將迎來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的熱潮,因為創新層的制度紅利至今沒有兌現,到A股市場IPO難度又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新三板掛牌企業要想獲得高估值和兌現,被上市公司收購成為間接持股上市和兌現的更加便利方式,對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傳統行業的周期性,需要注入有潛力和成長性的優質資產,而新三板這類公司不在少數。新三板雖然在定增方面遇冷,但融資功能還在,優質企業融資難度相對不大,而A股具有高估值的優勢,上市公司和新三板公司的整合具有互補優勢,所以這種趨勢會變成主流,而且在下半年會到來。
大宗交易平臺建設迫在眉睫
“從掛牌的情況來看,今年掛牌的速度是減緩的,按照這個速度,預計到了年底,新三板市場的掛牌企業數應該在一萬家以內,從市場的行情來看,如果在現有的政策預期下,可能只會推出大宗交易平臺,而這個大宗平臺的交易方只是針對現有的新三板投資機構,這很有可能是今年第一個政策紅利。”付立春預計。
他表示,這個大宗平臺的設立初衷是為了幫助早期投資新三板的機構,大額股權的退出和承接,因為到今年年底,不少新三板產品面臨到期兌付的問題,如果不進行輔助退出,而都從二級市場進行拋售,勢必會對整個新三板市場的協議和做市交易帶來很大的拋壓,這會對新三板市場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們推測這樣的平臺推出,可能疏導新三板市場退出的渠道,使得大額資金投資有一個端口退出和進入,緩解大量拋壓。“此外,我們認為這樣的大宗交易平臺,不僅僅是為了疏導這么簡單,它也需要引導新的投資機構入場,比如公募基金、社?;?、保險資金等有投資能力、有資源和有風控能力的可以做股權投資的機構,把他們開放到這個大宗平臺上來做承接,給新三板市場提供另一個流動性的平臺,對新三板會是一個利好。我們覺得從二級市場引入這些投資機構并不容易,所以通過這個大宗交易平臺來實現對接可操作性會更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