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辦券商內核工作指引》培訓要求券商對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判斷標準進行調整,增加不少具體經營指標。因此,不少擬申請掛牌新三板的企業已經被主辦券商“勸退”消息在市場盛傳。
資本圈內人士稱,主板“勸退”上市已經累見不鮮,隨著掛牌門檻事實性的提高,新三板“借殼”也會慢慢“走俏”。
掛牌門檻在操作層面已經提高
不少擬申請掛牌新三板的企業已經被主辦券商“勸退”消息在市場盛傳。目前,雖然股轉公司稱掛牌門檻沒有變化,但在操作層面,門檻在無形中被提高。
依據現行的標準,企業只要符合依法設立且存續滿兩年、業務明確,有持續經營能力、治理健全、經營合規、股權明晰等幾項條件,均可在新三板掛牌。
但從最近股轉公司《內核培訓會》上傳出的消息是,掛牌條件增加了關于持續經營能力的判斷標準:非科技型的傳統行業,規模應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且不得連續虧損;科技型企業,在規模上,營業收入“兩年一期”加起來如果低于1000萬,則列入觀察名單,需要觀察期后財務數據;如果是研發型企業,第一條沒有滿足,則凈資產規模需要達到3000萬-5000萬之間,以支撐企業發展。
此標準出臺前,不少大的主辦券商其實已經開始篩選項目,標準甚至比這個更高。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券商接一些非常有發展潛力的互聯網公司,這類公司處在初創期,財務指標短期不好看,一旦走出初創期,公司未來前景就會非常不錯。新三板投資人士稱,上述標準成真,此類公司掛牌新三板的機會就非常小。
新三板殼資源或將“走俏”
主板“借殼”上市已經累見不鮮。隨著掛牌門檻的提高,新三板“借殼”也會慢慢“走俏”。
新三板經過將近3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8415家。掛牌新三板門檻相對較低,一般而言,不會有借殼的現象出現,但事實并非如此。
據挖貝網統計,今年以來,新三板大約有63家企業被收購,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雖然并不都進行了主營業務變更,但不排除借殼的嫌疑。業內投資人士稱,在新三板8000家掛牌企業中,就有1%存在借殼交易的形式。
據媒體報道,2015年年中,新三板殼資源大概在500萬-1000萬元之間,去年年底,殼資源的價格已經被炒到最低2000萬元。目前,有互聯網企業的殼賣到了3300萬高價,北上廣深的殼價保持在2500萬元左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