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市場分層差異化制度安排,我們正在研究。”在8月28日上午舉辦的中國新三板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股轉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隋強表示,私募基金做市的前期論證已經完成,年內有望推出。此外,隋強還透漏QFII和RQFII的參與政策可能很快會出來,公募基金入市的問題也在研究。
隋強表示,新三板很年輕,總結發展經驗,創新還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和特色,現有的制度安排和傳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監管機制的安排是不一樣的,證券市場依據《證券法》對企業如何利用資本市場有一套公允的制度安排,但是這個安排是針對成熟的企業設置的,不適用中小微企業。發展到目前階段,市場內有很多概念突然變得似是而非,例如是場外還是場內,上市公司還是掛牌公司,公眾公司還是非公眾公司?隋強稱,盡管新三板下一步的發展面臨著很多問題,但是方向性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方向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市場化不會變;二是法制化不會變;三是獨立市場設置的方向不會變。在這些原則上,上述疑問就可以拋開了。融資方面,隋強認為市場在發展,企業在成長,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圍繞中小微企業特性的發展需求,構建一種持續的融資機制,是比較重要的。
在談到市場的流動性問題時,隋強表示,新三板是在既有的市場格局下誕生出來的,無論是談制度創新還是其他,最大的問題是路徑依賴問題,目前看待新三板市場時候會發現市場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對標對象是錯的,例如在談到流動性問題時會和交易所市場對標,有的人說交易所市場現在全世界流動性最好的,我恰恰不認同這個觀點,評價流動性有很多種,從穩定性角度來講,滬深交易所的流動性是最差的。應該反思的是新三板的流動性水平應該保持怎樣的情況以及這個市場的投資機構參與的目的在哪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評價新三板都用傳統眼光的話,可能會發現它到處都是問題。中國的市場往往有兩極化,我們看交易所市場,強化交易所的融資功能,這個提法有所偏頗,只強調融資不強調投資。這個時候看交易所是交易過渡,回頭看新三板是交易不足,交易的目的是有效引導投資、有效為資本退出提供支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面,缺一不可。中小微企業的特點是小、弱、差,但是可能會帶來高成長性。服務于這類企業,無論從準入安排、交易制度設計、分層管理、投資者準入都要有一個全新的思考,現在分層就是很好的一步。
監管層面,隋強認為需要構建一條符合新三板特性的監管目標,比如對掛牌公司的監管,這不簡單等同于上市公司的監管,一等同就死掉了。“目前為止,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8877家了,年內會到1萬家,但監管層面只有40個人,一個人管200家企業是管不過來的。我認為在現在條件下大數據監管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進行從以人的監管方式轉向以技術支撐的監管的轉變,未來考慮兩個全覆蓋,中介機構類型全覆蓋,所有的業務類型全覆蓋,中間機構包括律師、會計師,業務流程包括所有業務流程,目前正在推主辦券商工作底稿的電子化存儲就是一個方向。”
會上還發布了《中國新三板發展報告(2016)》,報告就新三板的市場現狀、市場特點、制度安排以及市場監管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