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角色轉換能否帶來流動性的春天?

2016/08/30 09:24      奔跑吧新三板 邵在波

分層以來,新三板市場的交易行情并沒有明顯的改善,加之后續制度建設進程緩慢,讓市場進入了“冷靜期”。前日,股轉系統副總經理隋強在“中國新三板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再次公布了監管層建設新三板市場的政策思路。 “能不能圍繞中小微企業特性的發展需求,構建一種持續的融資機制,我認為這個比概念更重要,這套融資機制是不是交易所那一套?是納斯達克那一套?”隋強認為,新三板的市場建設有其獨特的定位和邏輯。 那么,究竟新三板到底如何與別不同?應該建立一套怎樣的融資機制?新三板需要的,是怎樣的流動性?

融資與投資:新三板需要怎樣的流動性?

隋強強調,在探討流動性問題的時候,要看到融資和投資兩面,不能盲目類比A股市場單方面強調融資需求。這實際上是在說,我們不僅要為企業服務,同時也要為投資者服務!否則投資者的利益被冷落,“誰來呢?”

而新三板的獨特性,正體現在企業和投資者兩個方面:掛牌企業基本上都是中小微企業,而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如隋強所說的,“中小微企業的特點是什么?小、弱、差,但是可能會帶來高成長性”。 那另一方面,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新三板上面做投資意味著什么?高風險、長周期,可能的高回報(這也是監管層為什么堅持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從投資者的利益出發,相應的考慮基點顯然是:降低風險,縮短退出周期。 那么,從投資者的角度上來看,新三板的制度建設應當堅持什么思路?

1...“規范以后再供給”,加強監管,降低風險。2...改革現行交易方式,擴大做市商的范圍,提升交易的活躍度,為資本退出提供支撐,縮短其退出周期。

進與退:私募基金在新三板中的寬門與窄門

做市商的擴容,其實是股轉系統在推出做市商制度之初就已經埋下的伏筆。早在2014年股轉系統發布《做市商做市業務管理規定》之初,就在第二條明確提到,“本規定所稱做市商是指經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同意,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布買賣雙向報價,并在其報價數量范圍內按其報價履行與投資者成交義務的證券公司或其他機構。”

而新三板在經歷了兩年多的高速發展以后,掛牌企業的數量已經今非昔比,截至8月29日,已經高達8887家,眼看就要突破1萬大關了(其中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企業1632家)。然而,當前的做市商只有85家證券公司,顯然已經嚴重“供不應求”了。 

實際上,這個消息在5月27日發布分層方案的時候也就預告過了。而對于私募基金而言,在新三板上的處境也在漸漸發生微妙的變化。

 股轉系統在5月27日發布的《關于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提高了私募基金掛牌新三板的門檻,新增了8大條件,大有把原本敞開的大門忽然收窄之勢。但有意思的是,同一天,股轉系統又給私募基金開了一道側門:發布公告稱正在“積極準備私募機構做市業務試點”。 

一推一拉,這是什么意思呢?看起來新三板的監管層只是想讓私募基金換個門口進來。這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門進去,坐的是不同的位置——歸根到底,是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很大的差別。 

監管層明顯在引導私募基金進行角色轉型,減少私募基金等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分走新三板原本就緊缺的資金存量,將融資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實體經濟企業。然后又引導私募基金從另一個門口進來,以“做市商”的身份參與提升新三板的流動性??芍^一舉兩得。

 只是,光靠做市商擴容能否帶來新三板流動性的春天?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給投資者擴容,讓境外合格投資和公募基金等等參與進來等等。

 此番引入私募基金作為做市商,市場普遍都不意外。重點在于時間,年內推出讓人有了明確的期待,只是今年也就剩下4個月了。其他更進一步的配套政策,估計年內落地就不太現實了。新三板流動性的春天可以期待,卻如隋強所說的需要耐心,因為顯然不會太早到來。(挖貝網轉自新三板智庫微信號:xsbzhiku)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