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久未提及的新三板投資者門檻被官方提出設想空間,8月28日,全國股轉系統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隋強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資本市場與公司金融研究中心召開的新三板發展戰略高層研討會上試探性地拋出降低新三板投資者門檻的可能,并表示“可以探討”。
隋強表示,“投資者門檻從500萬元降到300萬元,甚至100萬元,我們也可以探討。但是堅持機構投資者市場的方向不變。”
然而,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向《證券日報》分析說,“目前更高一級監管層并未顯露出降低投資者門檻的明確信號,并且結合目前監管力量與市場規模,加強監管依然是重要內容。”
目前,新三板機構投資者資金門檻為500萬元,個人投資者需滿足“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證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等要求。
8月28日發布的《中國新三板發展報告(2016)》建議,降低個人投資者的門檻至100萬元,擴大個人投資者的市場規模,以改善流動性;同時提出對機構投資者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市場準入標準,需要對機構投資者的“適當性”提出具體要求,制定相應措施(比如稅收優惠),大力鼓勵持有長期資金的機構投資者(如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入市,提高機構投資者質量。
自今年新三板實施分層以后,針對創新層企業降低投資者門檻的呼聲此起彼伏。甚至有市場傳言,分層之后有望執行差別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個人投資者500萬元的門檻有望降低,將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市場,增強整體流動性。
有券商人士斷定,分層機制是未來推出競價交易和降低投資者門檻的前提,也是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社會資本進入新三板市場以及轉板試點開啟的基礎條件。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此前發布的《中國新三板市場發展報告(2016)》指出,雖然新三板市場的投資門檻過高一直受到爭議,市場上有不少呼吁降低投資門檻的聲音,但這是一個兩難問題,不放松不利于活躍交易和提升市場流動性,徹底放開又可能因大量個人投資者涌入而造成非理性投資和市場泡沫,加大市場波動風險。
“短期來看,新三板市場的投資者準入標準不會降低,將堅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為了將保護投資者和促進市場發展平衡起來,不同層次市場適合采取不同的投資者門檻。”上述報告認為。而這與8月28日隋強的公開發言不謀而合。
“新三板的投資者適當性問題,降低投資者門檻需要與投資者權益保護、流動性改善等取得動態平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發布的相關報告認為,新三板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股份轉讓平臺,定位是一個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市場,對于個人投資者設置了500萬元的門檻,主要是將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排除在市場之外,這主要是投資者保護的考慮,確實符合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的個人投資者專業能力較差、從眾心理較重以及風險控制較弱的現實情況。從目前的發展看,如何在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以及投資者適當性、市場流動性等之間保持一個有效的平衡,是新三板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