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流動性不足導致市場交易冷冷清清,如今甚至出現了‘做市的比不上協議的,創新層比基礎層便宜’的現象,為此,不少企業做市意愿急轉直下后,竟紛紛選擇回歸協議轉讓,而且陣營不斷擴大。分析人士認為,現在做市商無法提供流動性,回到協議轉讓是大家用腳投票的結果。
2016年1月18日,奇維科技將交易方式從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開創了新三板“做市轉協議”先河后,截至9月20日,共有圣迪樂村、捷昌驅動、華圖教育、米奧會展、明德生物、指南針、帝聯科技等26家公司從做市轉讓回歸到為協議轉讓。其中,14家創新層公司,11家基礎層公司,1家已停牌公司,還有1公司浙江國祥在發布轉變公告后便“放棄聲明”,稱轉讓方式仍然為“協議轉讓”。
做市回歸協議
針對企業回歸協議轉讓的現象,一位知名券商告訴挖貝網,“現在做市行情太低迷,買盤太少,賣盤太多,導致企業價格上不來。定增時很多企業出現價格倒掛現象,無法轉讓股票。”
挖貝注意到,正如上述券商所言,如今新三板二級市場冷清眾所周知,就連一級市場也難“獨善其身”了。很多企業增發股份還沒完成認購,股價就跌破了增發價格。相關數據顯示,今年6月以來,以做市方式轉讓的新三板掛牌企業披露定增預案近250家。其中,以最新收盤價計算,復權后定增價出現倒掛的約為60家,破發率約為24%。而在今年4月之后已經實施完成定增的以做市方式轉讓的近120家公司中,與最新股價復權之后相比,出現破發的公司有20家,破發率約為16.7%。
與這種‘破凈’現象隨之而來的是導股價倒掛問題導致增發無法正常進行。定增價與市價倒掛讓投資人不愿意認購,很多公司又急缺資金,不得已下調定增價格。但即使價格下調之后,依然會出現市價倒掛現象。最終企業定增方案一拖再拖,有的甚至還提前終止。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數據顯示,8月份月份以來,已經有47家公司宣布終止股份發行。
相比做市交易能夠帶來流動性的好處,在協議轉讓條件下,公司在股價區間、流動性管理方面擁有更靈活的空間。上述券商告訴告訴挖貝網,“現在新三板做市企業估值比協議轉讓低,為了成交股票,企業就選擇轉成了協議轉讓,這樣它們就可以把價格定高一點,只要投資機構愿意,就談成了。”
一家做市轉讓公司的董秘也認同這個說法,他告訴挖貝網,現在新三板沒有流動性,做市轉讓做不起來,反而協議轉讓還能私下談好做交易。
挖貝網注意到,選擇回歸協議轉讓的這些公司大都屬于新三板中的佼佼者,“站在三板望主板”,成為不少公司回歸的的重要原因。這26家從做市轉讓回歸到為協議轉讓的公司中,除首家宣稱“做市轉協議”的奇維科技已經被雷科防務(002413)并購外,大部分公司均在籌備IPO事宜。米奧會展、捷昌驅動、指南針、明德生物、揚子地板相繼宣布進入上市輔導程序,圣迪樂村、日懋園林已經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請,時代裝飾正在籌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事宜停牌中。
聯訊證券首席分析師付立春告訴挖貝網,從做市回到協議,這與新三板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尚不成熟有關,做市效果和價格發現功能對企業而講并不理想,影響了一些大宗成交。但是享受到更多的流動性也意味著股權更加分散,不排除企業為控制股東人數或者轉IPO等其他戰略。
轉回去有風險 切忌盲目浮躁
上述券商向挖貝網講述了這樣一個經歷,目前一計劃IPO的浙江掛牌公司準備以15元/股進行定增,而目前市場價格只有10元,出現價格倒掛現象。該公司負責人告訴券商,如果對比上市公司,他們公司的股票完全值這個價。
針對上述情況,該券商認為,“這個公司還并未上市,只是個掛牌公司,價格肯定是不可以倒掛的。新三板僧多粥少造成企業比較缺錢,一些企業太著急了,以至于把新三板當成主板市場了。新三板就是股權投資市場,不是投機市場。如果用A股的觀點來看新三板,那就錯了。”
分析師告訴挖貝網,企業從做市轉讓回歸到協議轉讓后,只有業績較好的公司才會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如果企業具備IPO資質和行業發展潛力,則可以考慮協議轉讓。相反,那些不具備條件的的低估值個股既然選擇了做市轉讓,再轉回去有很快被市場遺忘的風險。
新三板知名研究人士布娜新認為,做市活躍度有待提升,做市商無法提供流動性,導致大家用腳投票,紛紛回到了協議轉讓。下一步引入私募做市其實也是出于這個考慮,增加做市活躍度。
一位投資總監告訴挖貝網,從機構投資角度而言,協議轉讓定價比較隨意,暴漲暴跌不利于公司估值,他們更愿意投做市轉讓的公司。國家對于新三板市場的監管日益趨嚴,有助于新三板市場整體環境的改善。他建議企業應該在市場冷清的情況下抓住時機做好業務,真正沉淀出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盲目浮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