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盤一律無交易,滿盤望去,交易寥寥無幾。”這幾句話是不少人談論起新三板時常有的感慨。有不少業內人士也曾在不同場合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濟南的新三板掛牌企業有近半數未發生交易,它們都已成為“僵尸股”。
那事實真是這樣嗎?濟南新三板掛牌企業有多少是真正的“僵尸股”?
屬于省內“重災區”
經濟導報記者對山東省54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進行了分析。從地域分布來看,青島、濟南、煙臺、威海為“僵尸股”重災區,數量分別達28家、19家、19家、14家,余下13城市則都低于10家。
目前,濟南共有新三板掛牌企業126家。除去掛牌3個月以內的21家企業,掛牌日期在2016年7月1日之前的105家企業中,有39家企業的股東人數、持股變化等自掛牌以來沒有任何變動,也即沒有發生任何交易。
剔除被限制流通的20家新三板企業股份,濟南市共有19家已經流通股份的企業在掛牌3個月后處于零交易狀態,占比為18%。
這19只“僵尸股”分別為山東北辰、中教產業、舜網傳媒、視觀察、融匯管通、鐳之源、奧圖股份、大漢股份、源和電站、東方貸款、藍川環保、聚能達、奧諾科技、益信通、科源制藥、山東能源、魯新新材、以太網科、徒河食品,它們的平均掛牌年齡為10個半月。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在這19家企業中,中教產業、視觀察正在進行第一輪定向增發股份,鐳之源、源和電站、東方貸款都進行過一輪分紅,其余14家企業既無分紅也沒有實施過增發、配股等融資行為。
行業分布有點廣
這些“僵尸股”企業主要分布在哪些行業呢?
經濟導報記者統計發現,這19家企業中有5家屬于設備制造行業,有3家屬于技術服務行業,另外還有傳媒、電力熱力生產、文體娛樂、塑膠塑料制品、礦物制品等行業。
從資金流方面看,今年上半年有8家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增長率出現負數,其中聚能達負增長261.82%,魯新新材負增長170.94%,藍川環保負增長82.40%,科源制藥負增長81.01%。
“新三板市場給了實體與資本對接的平臺,但由于掛牌后公司財報變得透明,資本的選擇也會更為理性、準確。比如互聯網等具有高成長性的朝陽行業,最易獲得青睞,而陷入景氣度低谷期的傳統制造業,融資難度會變得更大,這也是現在部分新三板公司現金流呈現惡化的一個原因。”一位資深財經人士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經濟導報記者統計發現,在這19家企業中,有10只“僵尸股”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率處于負增長狀態,其中融匯管通負增長259.04%,奧諾科技負增長137.16%,以太網科負增長69.48%;有6家企業上半年凈利潤為負數,以太網科虧損672.25萬元,融匯管通虧損487.6萬元,舜網傳媒虧損464.47萬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