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1月18日,新三板企業奇維科技(430608)當晚在股轉官網發布“關于股票轉讓方式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的提示性公告”,開創了新三板做市交易轉為協議交易的先河。
沒有想到的是,新三板企業從做市回歸協議轉讓竟然成為了一種潮流之勢。
截至10月12日,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僅最近兩個月,宣布變更轉讓方式的新三板企業達到了十余家,分別包括新疆銀豐(831256)、華夏未來(831864)、華力興(831037)、德安環保(832665)、科順防水(833761)、浩淼科技(831856)等。
而年內已公告從做市變更為協議轉讓的新三板企業合計近三十家。
企業做市進程趨緩
上述華南新三板研究機構統計數據顯示,自2014年8月25日股轉系統推出做市轉讓以來,截至今年9月末,累計已有1638家企業轉向做市方式。
統計表明,協議轉做市的企業基本處于上升趨勢,2015年第三季度和2016年第一季度進入高峰期,達296家,但是,進入2016年二季度起,轉做市方式的企業數量逐漸減少,2016年第二、第三季度均不超過200家,分別僅為158家和84家??梢钥闯?,新三板企業協議轉做市的進程已明顯趨緩。
此外,從協議轉做市后企業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股票下跌的做市企業有864家。其中,跌幅最高的中搜網絡(430339)轉做市后股價跌幅高達94%。
更重要的是,企業寄望做市改變流動性困局的愿望亦未有實現。統計結果顯示,多達995家公司做市后換手率占比低于10%。
而從監管動向來看,監管部門為改善新三板流動性采取了相應的舉措。9月12日,股份轉讓系統官網發布《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評審方案》私募做市試點業務正式啟動。
9月2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提到,支持具有風險識別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個人參與投資創業投資企業。
“根據新三板頂層制度的設計,未來承擔起改善市場流動性的主要力量還是在于做市制度的改進。”上述華南新三板研究機構人士表示。
不過,五礦證券投行部一位新三板項目經理則稱,現階段,如果只放開私募做市的話,影響并不會太大。
“主要是私募做市商的資本金有限,他們肯定優先去做市本來就有很多做市商的活躍股票。”該項目經理如是說。“但根本原因還是交易制度的設計,投資者門檻的設置,更深層的原因,可能還在于新三板的定位。
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客觀反映企業價值的價格機制,融資功能就會受阻,流動性自然也好不起來。”
南山投資創始合伙人周運南則坦言,如果二級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做市轉讓方式在流動性和估值明顯優于協議轉讓。但在流動性困境時,新三板的市值維護壓力明顯加大。
“在轉為協議后,各方都沒了報價義務,而且還可以通過選擇性交易或者成交互報交易,實現價格的穩定,達到低成本維護市值的目的。” 周運南認為。
變更協議轉讓沖刺IPO
截至當天,在變更為協議轉讓的近30家新三板企業中,有近20家企業已啟動了IPO程序,包括新疆銀豐、德安環保、科順防水、浩淼科技、明德生物(430591)、米奧會展(831822)、捷昌驅動(830948)等。
9月22日,新疆銀豐發布公告稱,公司從9月26日起由做市轉讓方式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此前,公司已于2015年6月15日向新疆證監局報送了輔導備案登記材料,該局確定了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輔導備案登記日為2015年6月24日。
同樣,浩淼科技亦公告從2016年9月5日起由做市轉讓方式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目前,公司正在接受國元證券的上市輔導,輔導期自2015年12月30日開始計算。
在周運南看來,企業IPO如果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話,將會多出很多審核手續。由于IPO公司若股東人數超過200人,會增加更多的審批程序,為增加審批速度,就有公司希望人數控制在200人以下。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如果IPO或被收購的話,公司選擇主動退出做市,比做市商單獨申報更便利。
根據股轉系統相關規定,股轉同意掛牌公司股票轉讓方式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的,自T+2轉讓日起該股票轉讓方式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相關做市商停止為該股票提供做市報價服務,并應當按照《轉讓細則》有關規定將該掛牌公司股票轉出做市專用證券賬戶。
周運南還表示,由于新三板還未推出大宗交易制度,做市轉讓方式無法正常實現大宗交易,做市券商和其他股權想在IPO前進行大額轉讓股權的計劃就無法安排實施。而協議轉讓由于有“互報成交”即通常所說“手拉手”這個交易功能,此舉能最好地滿足大宗股權轉讓需求,又不違規。
此外,前述華南新三板研究機構人士稱,除了IPO的因素之外,部分企業或考慮到下一步定增的需要而變更交易方式。
在做市轉讓方式下,投資者可以通過二級市場買到公司的做市股票,從而大幅增加公司的股東人數。一旦公司股東人數超過200人,定向增發融資等過程中就要增加環節。這也正是部分企業變更為協議轉讓的一大誘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