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11月24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全國股轉系統”)掛牌新三板企業數量已達到9723家,年內企業數量突破一萬家指日可待。
基于掛牌企業數量龐大,對券商來說,新三板業務體系中占比較大也是最前端的推薦掛牌業務正面臨增長空間萎縮的境地。另一方面,從今年開始監管層對中介機構執業質量的要求大大提高,券商的執業成本較前幾年高出不少。
業務成長空間下滑,執業成本大增等今年出現的新變化正在逐步影響著券商在新三板業務的布局。
記者獨家了解到,國內老牌知名券商中信證券將在近期調整新三板業務。
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告訴記者:“部分地區的新三板團隊將變成區域投行業務,也就是說不僅限于新三板業務,IPO以及并購重組業務等都會有所涉及。而不愿意做區域投行業務的人員也可以選擇其他部門。”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中信之所以調整新三板業務戰略主要是目前新三板業務自身盈利存在不足,同時區域投行覆蓋度不足。此次調整之后將會調整新三板業務盈利能力同時提高投行項目覆蓋度。”
實際上,今年以來券商執業理念的變化,追求“量”已不是好的選擇。
“沖量的結果是很多企業僅賺個掛牌費用,實際上后續持續督導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時間一長,為這樣的企業服務就成了虧本買賣。因此,我們現在開始接觸企業都希望未來有定增或做市意愿,我們一些團隊甚至都是做市和掛牌團隊一起在做業務。”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承做新三板的人士表示。
另外,從目前監管層對于券商執業評價體系的搭建來看,也希望主辦券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的執業理念。
記者了解到,全國股轉系統在此前的培訓會上向券商傳達了這樣的信號,推薦數量作為加分項在股轉系統內部的評價中已經淡化。推薦有融資、有并購重組,有交易行為的掛牌公司成為股轉系統鼓勵的方向。
前述北京地區大型上市券商人士也透露:“一家掛牌企業后續能夠有定增,或是資產重組這些事情將給券商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而從市場角度講,這些活躍公司也更受市場歡迎。”
記者還了解到,一些服務項目較多的券商開始嘗試走精品項目路線。具體而言便是成立名為類似于“資本市場部”的部門,整合投行,直投,做市的資源優先投放于優質的企業和項目,有的券商甚至提出也可以負責企業的一部分公關服務。
事實上,除了業務思路轉型,一些設置較為靈活的部門開始兼顧其他業務。
“如今IPO排隊過長,三板降門檻遙遙無期導致融資收入不高。流動性差,股市低迷導致重組難做,因此我們有什么項目就做什么項目,我們部門今年不光做新三板,債,ABS的項目也都做,可以說是饑不擇食。”一位開源證券的業務人士坦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