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募債受“追捧”的同時,今年新三板也出現多起私募債違約或無法按時回購私募債的案例。
今年3月,鉆井技術綜合服務供應商中成新星2012年發行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券(“12中成債”)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涉及金額3843萬元。這揭開了新三板市場私募債違約的序幕。
事實上,中成新星曾試圖通過增發募資6300萬元來回購私募債,卻因未能完成募資備案宣布失敗。融不到錢,還不了債,今年7月1日,“私募債違約第一股”中成新星在新三板摘牌。
一位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中成新星的“違約”打破了剛性兌付的規則,給整個新三板市場造成輻射性影響,一定時期內讓投資者不敢買、企業不敢發。“這也是為什么今年上半年沒有私募債發行的主要原因。”
此后,另一家新三板公司華協農業分別于6月1日和6月13日發布公告稱,其“515013私募債”四期全部面臨延期償還并存在違約風險。2015年,華協農業發行了總額為2000萬元的私募債券,該債券分為4期發放,每期500萬元。
今年5月23日起,華協農業的4期債券陸續到期。因公司資金規劃,華協農業償還私募債本息的資金暫未回籠,最終違約。目前,華協農業已被甘肅股權交易中心告上法庭,要求還債。公司股票也停牌至今。
即使是私募債發行“爆棚”的11月份,也有私募債違約事件發生。11月14日是新三板公司迪浩股份的私募債債券到期日,迪浩股份應如期拿出1000萬元兌付2014年發行的債券。“遺憾”的是公司違約。
11月16日,迪浩股份發布延期兌付公告稱,因公司資金籌劃的原因,還有320萬元到期本金未能按期支付。11月18日,迪浩股份宣布完成全部本息兌付,最終回購完所有發行的私募債。
迪浩股份的“私募債危機”最終成功解除,但“320萬元未如期兌付”依然體現出迪浩股份的籌資難問題,也隱射出整個新三板私募債市場的無奈。
一位新三板市場研究人士指出,發行私募債應量力而行,對償還能力做出合理估計,同時可通過質押擔保等手段進行增信,在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的情況下,再去考慮是否發行私募債。
對于投資者來說,要注意新三板中小微企業經營不穩定的風險。“私募債與其他債券品種相比發行門檻較低,對于掛牌企業而言,是一種更加便捷的融資手段。也正因如此,若企業在發行債券后存在經營不善或遭遇不可控事項時,可能造成到期無法償還本息的兌付風險,既對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造成影響,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大金錢和時間上的損失。”挖貝新三板研究院分析師劉蕓表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