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之一:分層終落地,流動性差未改觀
6月27日,分層管理正式實施。根據公司治理情況、營業收入、市值等指標設置了3套標準,符合其一就可進入創新層。最終有953家公司入圍創新層。相應的《分層管理辦法》還列出了創新層的維持標準,并規定于每年5月最后一個交易周的首個轉讓日調整掛牌公司所屬層級?;A層的掛牌公司,符合創新層條件的,調整進入創新層;不符合創新層維持條件的掛牌公司,調整進入基礎層。
在經歷2015年市場擴容之后,新三板正式進入分層管理時代。但是,分層制度的實施管理并沒有實際改變流動性差的狀況,月度募資不過百億已成常態。目前來看,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多次發布關于新三板的利好政策,并沒有取得良好改善,新三板融資能力下行趨勢表現依舊明顯,雖然近兩年新三板發展迅猛,但投資機構依舊將目光放在主板和創業板,新三板流動性差是關鍵原因。
美國納斯達克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先驅市場,完成市場內部分層尚且用了20多年。而中國新三板市場作為新興資本市場,未來的發展道路還很漫長,分層制度也只是簡單地進行了創新、基礎分離,進一步的分層結構還需要時間來逐漸完善、落地。
溫故之二:助力流動性,私募做市開始試點
9月14日,《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評審方案》發布,私募做市試點業務正式啟動。出于控制業務風險考慮,私募做市初期采取試點方式,之后將在總結試點效果的基礎上評估進一步擴大試點的可行性。而且早在今年5月,證監會就在回答關于“豐富新三板做市機構類型有何考慮”時表示證監會擬開展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參與做市業務試點。
專家認為,允許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參與新三板做市業務,對豐富新三板市場做市機構類型、促進新三板市場價格發現以及支持私募機構發展、提高服務中小微企業能力等具有積極意義。做市商制度是新三板市場成功的基石,能夠保證市場的流動性,一個交易始終活躍的充滿活力的資本市場,才能給上市企業和投資者帶來不斷的動力,并促進經濟的發展。
12月13日,全國股轉系統公布首批參與做市業務試點的私募機構名單,包括深創投、浙商創投等10家私募機構。根據《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規定,10家私募機構將進入下一階段現場驗收環節。標志著相關私募機構參與做市業務試點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溫故之三:監管趨嚴,爆發式增長成過去
6月30日,全國股轉公司根據相關規定,對未按規定期限披露2015年年度報告的中青朗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成新星油田工程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實施了強制摘牌,這是全國股轉公司首次對掛牌公司實施強制摘牌。專家認為,繼新三板分層制度的推行,終止掛牌制度再次完善了新三板市場的篩選能力,在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方面有著重大意義。同時,規定明確了在證監會核準企業進行IPO或證券交易所同意其股票上市的情況下,企業需主動退市。
隨著新三板分層制度的建立,2016年9月8日,新三板又發布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董事會秘書任職及資格管理辦法(試行)》,對董事會秘書資格管理、應盡職責、不得任董秘情形、聘任公告、資格考試等方面進行了規范規定。之后出現了董秘大面積離職的情況。
隨著大部分企業涌入新三板,2017年,新三板企業增長趨勢很可能會放緩,而且伴隨著退市制度完善,新三板企業爆發式增長將成過去式。
溫故之四:摘牌頻現,內外因紛至沓來
截至12月15日,2016年以來新三板摘牌公司達到47家,遠高于2015年的13家。其中,僅11月份就有14家公司摘牌,而12月份的6個工作日內便有5家公司摘牌,還有8家公司正在申請摘牌。這其中,企業退市分為三種情況:1、企業因違規行為被強制退市;2、企業營收困難,掛牌成本過高,主動退市;3、企業轉戰IPO或被上市公司收購。
新三板分層機制是對企業的優勝劣汰,現在優秀的企業主動停止掛牌向IPO發展,也表現出新三板分層制度的篩選能力和企業的轉板途徑。另外,新三板的創新制度尚沒有顯現,盡管推出了創新層,但沒有配套政策激勵,仍然是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沒有融資、沒有交易,甚至處于“僵尸”狀況;另外,其他板塊加大改革力度,如創業板、中小企業板,IPO越來越頻繁;與此同時,海外的資本市場也在采取一些策略吸引新三板企業。因此,在這種“內困”、“外吸”的狀況下,越來越多的好企業離開新三板。另外,由于大量新三板企業尚處于成長期,如果沒有新的融資,其經營也會越來越難,也會因此離開新三板。
溫故之五:企業融資難,二級市場低迷
在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一路突飛猛進的時候,企業融資卻越發艱難。二級市場低迷,做市指數持續橫盤;新三板定增市場持續走弱,定增預案金額連續幾個月遠超實際募集資金總額,融資供需矛盾愈發明顯,企業實際完成定增發行次數和募集金額持續下降,與企業數量的增長呈現明顯的反向趨勢。
專家對此評價:雖然新三板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對于無法IPO的企業來說,它無疑仍是一個很好的資本平臺,可以提供很好的融資機會和發展空間,資本的力量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業務的發展和轉型,為將來的IPO提供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新三板公司資產重組、海外并購等資本運作頻頻發生就是明證。
神州優車借道新三板,從掛牌開始就在進行拆VIE、重組、融資等資本運作,引入中金、中信等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和君商學在掛牌前營收僅3000萬元,而現在掛牌不到兩年,公司凈資產已達25億元,估值45億元,這其中和君商學完成了3次定向增發,募資17.29億元,加上其他各類途徑融資,1年內總計融資30多億元。
此外還有喜樂航跨境收購納斯達克公司GEE、浙江國祥重啟IPO、如涵控股借殼新三板等優秀案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