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空間有限、企業掛牌意愿降溫
雞年伊始,新三板市場便涼風陣陣,有券商裁撤新三板部門的消息甚囂塵上。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多是調整新三板掛牌業務,而非完全砍掉業務部門。這是因為掛牌業務的盈利性空間有限,而在缺乏流動性和不能滿足融資需求現狀下,企業掛牌需求意愿也在降溫。市場人士表示,根本問題還是新三板的市場定位不清晰上。
提高項目門檻、普遍收縮業務
據了解,傳聞中涉及的券商包括一家全國性的大型券商和兩家地方券商,消息稱“春節前已經開始裁撤了,近期會全部安排到位”。一部分將新三板業務砍掉,不再接掛牌項目;另一部分是去掉新三板業務部門,相關業務人員與項目對接均安排在營業部。
昨日,新快報記者也了解到,目前新三板掛牌業務總體呈收縮態勢,但還不至于大面積裁撤部門,甚至裁員。“除了我們內部,目前還有不少券商都在調整新三板掛牌業務,包括中信、國泰君安等?,F在項目的審核嚴格了很多,會在企業質地與合規性等方面卡項目。”一位券商新三板項目負責人對新快報記者表示,2016年上半年新三板掛牌火熱時,券商為了推業務基本不卡項目,甚至是持續虧損、主業不健康的企業掛牌項目也推。但現在如果不是特別優秀的項目,一般是否定態度。
實際上,2016年以來,趨嚴的監管態勢也讓不少質地差劣的企業主動退出。一位二線券商人士也對新快報記者提到:“近期券商縮減新三板業務,其實有出于監管因素考慮,主要是監管部門審核進度放緩,旨在實現新三板摘牌退市常態化與市場進出的動態化。”
成功率低、難賺錢是主因
“大券商和小券商是有區別的,大券商的新三板部門不會完全砍掉,小券商是否真的會完全放棄新三板業務牌照還有待觀察。”新三板研究機構菁英財經相關人士指出,目前券商手里儲備項目減少,所以要縮減新三板項目部門和團隊,不然成本太高,不劃算。
據了解,券商新三板業務的主要利潤點來自于做市業務,一來員工成本很低,二來股票買賣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沒有后續人力支出成本。但的,企業掛牌與定增等通道業務基本“沒啥賺頭”。
“即使在2015年-2016年新三板業務最火的時候,掛牌和定增通道業務只能算是盈虧平衡,基本不賺錢。”前述券商新三板團隊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IPO項目價格基本是2000萬元,但新三板一個項目平均只有100萬元,單個項目之間就存在巨大差價。其次,項目成功率低,在談的20個項目中只有10個能談成,但最后做出來的有3個左右就不錯了。“2016年我們總體掛牌量接近400家,加上掛牌企業的后期督導和定增業務等,勉強算可以維持團隊支出成本。”
此外,企業掛牌需求的縮減,也是券商業務收縮的一個原因。“很多企業上去之后發現融不到錢,部分企業支付的掛牌費還不到位,100萬元才給了一半左右。指數還是在1000點上方徘徊,流動性困境不改,企業本身就缺乏掛牌需求,我們只能收縮了這塊業務。”該負責人如是說。
定位不清、成交低迷局面難破
對于這種市場現狀,歸根到底還是市場定位問題。上述負責人稱,“新三板的定位很尷尬,在證券法體系下沒有明確的定位。”他認為新三板還不是完全公開的市場,有著500萬的投資門檻,但缺乏連續競價機制和大宗交易制度,連退市制度也不完善;但另一方面又是全國性的股轉中心,不僅私募機構,連合格的個人投資者也可進入。“新三板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缺乏長期發展機制。不管企業數量多少,如果在該理論基準點上沒有理順,政策頂多也是小修小補,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為解決流動性困境,去年12月股轉系統公布了10家首批參與做市的私募機構名單。但截至2017年2月6日,擁有10486家掛牌企業的新三板市場,做市指數依然低迷。新三板做市券商89家,平均投入約3億元,合計約260億元。個人投資者的資金不超過2000億元,可用資金不足A股市場的10%。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