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里有一批新三板企業要后續督導,你們愿不愿意接?”在近期券商新三板團隊的會面中,不時會聊到上述話題。不少券商在年末歲初謀劃“清盤”手中的持續督導公司,也有券商在悄然“接盤”。萬得數據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月9日)已經出現80起券商與新三板公司解除持續督導協議的案例,1月份單月更換督導券商的企業數量就達到66家,創下歷史新高。近期還出現了大通證券兩個交易日內與11家企業解除持續督導,國融證券悉數接盤的罕見一幕。
與主板市場的保薦制度不同,券商作為推薦掛牌機構在企業新三板掛牌后,還要承擔持續督導的責任。Choice數據終端的統計顯示,截至2月9日,共有34家券商督導企業數量過百。其中,申萬宏源(000166,)以641家居首,安信證券、中泰證券以557家、456家分居二、三位,300家以上的還有中信建投、東吳證券(601555)、國信證券(002736)、廣發證券(000776)等。大量中小券商督導企業數量在幾十到上百家不等。
2015年新三板擴容以來,新三板企業變更督導券商的情況并不頻繁,通常每月在10幾家到20家左右。但萬得數據顯示,2016年11月,變更督導券商的企業數從上個月的26家驟然升至45家,此后的兩個月分別提升至52家、66家,呈逐月攀升之勢。
最為典型的案例是大通證券在2016年12月26日、2017年1月16日兩次發布公告,一舉與安慶永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解除了持續督導協議。而國融證券分別與11家公司簽署協議,將督導權“照單全收”。此外,北方某知名券商也將手中非IPO的三板企業的持續督導權大規模轉讓,對新三板業務“瘦身”。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上證報記者訪問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是新三板市場大擴容之后,企業分化和券商新三板戰略分化過程中出現的“二次選擇”。
一位中型券商的新三板督導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給大多數新三板企業做督導工作,是典型的業務“雞肋”。一方面,每年可以產生8萬元到15萬元的持續督導收入;另一方面,要承擔大量的督導責任和監管風險。他說:“個別大券商可以通過持續督導每年產生三、四千萬的收入,可以養一支幾十人的團隊。但對于大多數券商來說,持續督導業務利潤很少,風險很大。”因此,很多券商萌生退意,希望轉讓督導權。但是差的企業沒人愿意接,也付不起督導費,就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另外,隨著掛牌速度放緩、監管力度增強,很多券商對新三板的戰略也發生了變化。不少券商開始大刀闊斧地收縮業務、裁減人員,個別中小券商則愿意以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接盤”持續督導權,“收編”的督導企業隊伍逐漸膨脹。
不少業內人士告訴上證報記者,部分接盤持續督導權的券商人手少、經驗不足,能否更好地履行督導責任,尚存疑問。一位業內人士發問:“一個剛入職的督導專員跑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企業,能夠發現企業的問題嗎?能履行好督導責任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