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進入后狂飆理性時代 券商調整戰略布局?

2017/02/16 09:51      楊鳳

核心提示|自2014年1月24日擴容以來,不過短短三年多的時間,新三板的掛牌企業從當初的600多家猛增至10500多家,增長速度著實令人咋舌。然而,即便是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場外市場,并且實施了分層制度,但流動性低、估值低、參與度低等新三板為人詬病之處依然未有大的改善。

眼下,無論是新三板掛牌速度還是券商做市的增量,都在呈現放緩的趨勢,而中介機構對于掛牌公司的內核更是趨于嚴格,加之數以十計的企業選擇摘牌,數以千計的董秘紛紛離職,慢下來的新三板節奏,正在進入相對理性的治理期。

  券商調整新三板戰略布局?

近日,一則消息引發了極強的市場關注度。有媒體報道稱,考慮到做新三板業務的性價比越來越低,目前已經有多家券商計劃在春節后裁撤新三板部門或團隊,至少有三家券商正在裁撤新三板部門或團隊。

更有消息稱,中信證券的新三板業務調整早在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十個省份的三板部門都歸到了投行部,直接歸北京總部管。

消息尚未來得及進行深度發酵,就至少有7家券商在第一時間通過公開渠道對此進行了否認。

然而事實究竟如何?也許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根據股轉系統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90家做市券商中,排名前十的分別為廣州證券、興業證券、中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上海證券、光大證券、九州證券、長江證券、天風證券、國泰君安。

而10家做市商做市股票總量分別為:295只、289只、289只、269只、253只、237只、234只、231只、228只、223只。

就拿中泰證券而言,去年下半年以來,其做市業務增量開始放緩,7月初至今僅新增12只做市股,其中10月份之后僅新增了1只做市股。進入2017年以來,中泰證券亦再無新增做市股票。

大券商尚且如此,一些排名靠后的小券商更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新增做市股票數量顯示為0。

不僅如此,就在今年2月7日晚間,本身就在新三板掛牌的東海證券發出多條公告稱,公司將退出銀音科技、遠大教科、同智偉業和陸海石油等四家掛牌公司的做市報價服務。而2月7日,中投證券也退出為菱湖漆提供做市報價服務。

其實,這并非個例。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券商退出掛牌公司做市報價已形成一股潮流。

尤其去年年末,就有海通證券宣布退出為蘭亭科技、匯智光華、安軟科技三家企業提供做市報價服務。此外,華龍證券、中航證券、華福證券等也在這一行列。

對此,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做市并不賺錢,甚至還要賠錢。

就拿券商退出企業做市來說,原因有多個,有的企業是去申請IPO,有的企業質地暴露、發展不及預期,券商無奈割肉。

總的來說,做市不賺錢,壓力還大。而另一方面,做市商能夠提供做市服務的掛牌企業數量少了,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愿讓券商做市了。

有數據顯示,僅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10日不過40天的時間里,已經有130家新三板企業擬或已從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

盡管有著規范企業股票交易、股價異常波動會減少、提升股權分散度、增加退出渠道等好處,但在流動性不高,做市價格過低可能會影響公司定增價格以及影響定增效率的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更為現實的“活法”。

對于上述一系列情況,和信投顧金融證券分析師肖玉航表示,目前新三板每天大概只有800多家企業有交易,并且交易量只有四五個億,對于券商而言,持有時間成本長,變不了現,只有賬面收益。在資本有限的情況下,減少了其他市場的參與機會。

“目前,確實有一部分券商在對新三板業務進行調整,諸如做市熱情減弱或是套現轉入其他市場,都是正?,F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新三板的“快與慢”

與主板市場的保薦制度不同,券商作為推薦掛牌機構在企業新三板掛牌后,還要承擔持續督導的責任。

數據顯示,截至2月9日,共有34家券商督導企業數量過百。然而,券商打包轉讓督導權,目前也成為新三板市場的一景。

據記者了解,之前新三板企業變更督導券商的情況并不頻繁,通常每月在十幾家到20家。但WIND數據顯示,就在去年的最后兩個月,變更督導券商的企業數分別升至45家與52家。

最為典型的案例是大通證券,其在去年末與今年1月中旬兩次發布公告,一舉與安慶永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解除了持續督導協議。

而今年以來,這一數據還在呈現明顯的遞增之勢,僅1月份單月更換督導券商的企業數量就達到66家。

據了解,給新三板企業做督導工作,每年大概可以產生8萬元到15萬元的持續督導收入,但要承擔大量的督導責任和監管風險,有些券商覺得并不劃算。

但市場也不乏大肆掃貨者。國融證券就是其中之一,之前與大通證券解除持續督導的11家企業,盡數被其收歸帳下。

此外,新三板企業掛牌速度的放緩,也成為一種趨勢。

股轉系統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月14日,新三板掛牌公司達10566家,總股本6023.48億股,其中無限售股本2518.97億股,總市值達42026.54億元。

這也就意味著,從2016年年初至今,掛牌企業數量幾乎翻了一番。根據統計數據來看,2016年,新三板每月掛牌企業數量平均數為420家,而進入2017年,1月份的掛牌數量僅為291家。尤其是從去年8月份,單月掛牌978家,達到歷史峰值之后,逐步呈現出下降趨勢。

對此,有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去年新三板掛牌速度太猛,監管層提高了掛牌標準。并且,由于新三板市場交易冷清,很多企業掛牌熱情在下降。

一方面,掛牌節奏放緩,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企業主動選擇從新三板抽身。

數據顯示,2016年新三板共有摘牌企業56家,占自2008年以來新三板全部摘牌企業數量約62%。而2017年1月,更是已經有58家掛牌公司宣布申請終止掛牌或收到受理通知,加上正式摘牌的1家企業,摘牌大軍達到了59家。

而更吸引人的則是,位居新三板“精英階層”創新層的企業,竟然也不乏主動摘牌者。

自2016年12月5日,世紀空間成為首家新三板創新層摘牌企業以來,已有怡鈦積、新媒誠品、蘇州園林、捷世智通、安爾發、羿珩科技、亨達股份等多家公司選擇離開。

據分析人士稱,不少企業選擇從新三板摘牌,無外乎有兩種原因,一是融不到資,繼續待著沒有意義,還要增加財務成本。另外,則是要沖刺IPO。

據了解,僅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兩個月內,新三板共計有63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階段,環比增長61.54%,新三板公司正在加速沖刺A股市場。

  新三板的“亂與治”

在不少行業人士看來,新三板有退有進,一定范圍內的企業摘牌是企業發展的良性流動。

“不少之前掛牌的企業資質并不好,所以在新三板幾乎融不到錢,選擇退市也是正常,可以逐漸提升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總體質量。而那些質地好的企業沖刺IPO,也是尋求更高的目標。”一位新三板中介機構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其實,這一理論也完全適用在目前新三板出現的董秘離職潮中。

據Choice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2月份,有101位董秘離職或轉崗。而2016年全年共有1132位董秘離職,約占該年末新三板掛牌公司總數的11%,相當于每十家新三板企業當中就有一家企業董秘離職,創下了新三板董秘離職率新高。

而在1132位離職的董秘中,有123人來自于創新層,相對于創新層企業952家而言,12.9%的離職率可謂不低。

對于董秘的崗位,不僅要具有法律、財務基礎,還要處理信息披露工作,融資、投資并購等資本運作事務,具有相當的專業要求,所以隨著新三板規范程度的提升,不稱職的董秘必然無法立足,而鍛煉出來的,又在謀求更大的平臺。

“之前,新三板無論是信息披露還是年報,都鬧出過不少笑話,估計這種事情以后很難再發生了。”一位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如今,監管機構對于新三板的治理與監管可謂加大了力度。

數據顯示,證監會2016年全年共對183起案件作出處罰,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218份,較上年增長21%,罰沒款共計42.83億元,較上年增長288%,對38人實施市場禁入,較上年增長81%。行政處罰決定數量、罰沒款金額均創歷史新高,市場禁入人數也達到歷史峰值。

自2017年1月1日至2月8日,不到40天時間里,新三板企業違規處罰高達60次,涉及新三板企業42家,處罰金額達859.35萬元。

不僅如此,今年2月9日,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下發《關于組織“自查自糾、規整規范”專項活動的通知》,部署券商專項檢查,要求2月15日前,各證監局應向所監管的證券公司部署自查自糾工作,3月31日前完成對證券公司自查情況的總結報告并報送證監會后,再根據證券公司的自查報告和各證監局總結報告確定現場檢查對象,監管部門進行現場檢查。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部分券商以及中介機構對于新三板的熱情在降低了。因為收益不變,但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與責任。

河南仟問律師事務所主任羅新建對記者表示,雖然仟問所對于新三板的熱情不減,但進度確實在放緩。

“目前,監管層對于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并且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更大了,風險控制需要中介機構加大內部審核的力度。”上述人士表示。

相應而來的,收益會有所降低。但據他強調,雖然部分機構的熱情有所減弱,但就目前來看,許多企業對于掛牌新三板的熱情依然高漲,地方政府的鼓勵政策力度也很大,只是作為中介機構,對于業務的選擇,不再像前兩年那樣粗放,而是更為謹慎,并且提升著自己的標準。

“在主板市場,上市公司的股東到金融機構進行股權質押是司空見慣的,然而,新三板企業卻得不到金融機構的認可,這本身就是問題。”羅新建告訴記者。

雖然新三板投、轉、融的問題還需要制度層面來解決,但在羅新建看來,速度慢、標準高,正是為了提升新三板的總體質量。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