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順利實施定向增發,地處臨沂的新三板魯企億盛擔保(832413),不惜選擇摘牌離場。
經濟導報記者最新獲悉,3月1日,億盛擔保將召開2017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重點審議《關于向全國股轉系統申請終止掛牌的議案》。日前,該議案已經在公司第一屆董事會第十三次臨時會議審議通過。這意味著,億盛擔保即將在新三板終止掛牌。
19日,經濟導報記者致電該公司董秘鄧相龍,但電話無人接聽。據億盛擔保內部人士透露,公司擬進行定向增發,依據去年11月山東省金融辦下發的《關于做好省級融資性擔保機構股權投資基金利用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擬引入山東省省級融資性擔保機構股權投資基金、臨沂市產業引導基金投資公司等政府資金參股。但是,根據目前狀況,“類金融”企業尚無法在新三板進行定向增發和進行其他重大資本運作。不得已,急于定增的億盛擔保才痛下決心選擇離場。
事實上,億盛擔保不是首家被融資限制逼退的類金融企業。從事小額貸款業務的佳和小貸(834610),在去年9月8日提出終止掛牌新三板,并于當年11月2日摘牌;同年10月31日,掛牌不到一年的融興擔保(835023)因同樣的理由發布了擬摘牌公告。
“去年年初,‘類金融’企業掛牌新三板被叫停。之后,股轉系統又嚴格限制了此類企業的融資,已掛牌‘類金融’公司的融資難度加大。如此,導致了部分‘類金融’企業從新三板出走。”一家中小型券商的場外市場部項目經理郝慶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掛牌仍被“冰封”
“類金融”企業并無嚴格定義,一般指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典當公司等,與銀行、券商、私募等受“一行三會”監管的公司有所區分。
在山東,目前在新三板掛牌的“類金融”企業主要有山東再擔(831899)、億盛擔保以及天元小貸(831668)等。從業績看,這些企業的表現難盡如人意。
截至去年三季度,山東再擔實現營收1.77億元,凈利潤8952萬元,同比分別下滑7.21%和3.17%;天元小貸實現營收2693萬元,凈利1593萬元,同比分別大降27.86%和26.89%;億盛擔保實現營收3039萬元,凈利911萬元,雖然其營收同比增長18.98%,但凈利卻大幅下滑37.59%。
“隨著監管趨嚴以及融資困難,‘類金融’企業在新三板普遍遭遇了‘成長的煩惱’。”郝慶說。
事實上,新三板一直在收緊對“類金融”企業的監管政策。2015年年底,私募機構在新三板掛牌被叫停。2016年1月,全國股轉系統向券商發出窗口指導,宣布將暫停“類金融”企業的掛牌。半年后,全國股轉系統發布了《關于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表示對小貸、擔保、融資租賃等其他具有金融屬性企業暫不受理新的掛牌申請,已受理企業終止審查。接下來的2016年9月5日,股轉系統發布了證券公司、私募基金機構及保險中介、商業銀行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等6類金融企業掛牌的《公開轉讓說明書》信息披露要求。但與此同時,股轉系統并未公布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具有金融屬性的企業掛牌信披細則,這也就意味著股轉系統仍將暫不受理這類企業的掛牌申請。
對于暫停“類金融”企業業務,股轉系統相關人士曾表示,主要為了控制風險,加強監管。
發展舉步維艱
截至目前,新三板小貸公司佳和小貸、三花小貸(834271),已分別在2016年11月2日、2017年1月26日正式從新三板摘牌。而融興擔保、億盛擔保的摘牌事宜,也已經“在路上”。跡象來看,新三板曾經一度熱火朝天的“類金融”企業逐漸“星光黯淡”。
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目前新三板市場共有77家“類金融”企業,其中44家小貸公司、11家擔保公司、6家租賃公司、16家其它金融公司。這些公司掛牌時間均在去年2月份之前,也就是股轉系統叫停“類金融”企業掛牌之時。當時,除了叫停此類企業掛牌,股轉系統還限制已掛牌企業進行股票發行、并購重組等業務,同時對“類金融”企業的交易方式進行限制,規定不能采用做市轉讓方式,全面禁止了“類金融”企業在新三板的業務開展。
從業績來看,上述77家公司中有67家發布了2016年三季報,其中有39家營收出現下滑,34家出現凈利下滑。在郝慶看來,一方面遭遇監管壓力,一方面小貸、擔保公司等抗風險能力比較弱,自身發展問題比較多。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形之下,“類金融”企業的發展確實舉步維艱。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摘牌后的三花小貸計劃轉型,即取消小貸試點、退出小額貸款行業,并計劃在終止掛牌后“變身”為投資管理類公司。而億盛擔保的摘牌議案已由董事會審議通過,公司實控人也已與其他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進行了溝通與協商,并就該事項達成初步一致。
在市場人士看來,如果新三板“類金融”企業解禁遲遲沒有時間表,未來或將有更多此類企業選擇離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