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下稱《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了修訂,并發布了《發行監管問題——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以規范上市公司再融資。
上述再融資修規一落地,其影響在資本市場很快蔓延開來。盡管再融資修規并不直接影響新三板掛牌公司,但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多位分析人士表示,A股再融資修規對新三板而言是一利好消息,一幕資金“出入A股記”正在新三板pre-IPO項目的引導下悄然上演。
新三板“苗圃”定位初現 pre-IPO項目備受矚目
再融資修規靴子落地后,很快對A股上市公司產生影響。2月17日當天,興業證券就取消了其剛剛發布的再融資計劃;隨后的時間,江南化工、聯創互聯、應流股份、福星股份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表示,將根據修規對已公布再融資方案進行修改。再融資修規的影響可見一斑。
新鼎資本董事長、“啃哥”張馳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A股減少再融資規模與目前IPO提速有關,為的是保證市場上整體資金供給規模。
張馳稱,A股再融資修規非但不會影響到新三板的再融資規模,反而會成為新三板的一大利好,“因為這些投資資金在A股參與定增受到限制后,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A股的pre-IPO項目,以及新三板優質項目。”
目前,宣布接受IPO輔導的新三板企業接近300家,新三板儼然成為IPO最大的標的池,pre-IPO概念股也成為投資熱門。聯系此前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講話中對新三板的“苗圃”定位,此番《細則》重新修訂更具深意。
證監會對《細則》進行修改的部分條文包括,“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于18個月”;“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定價基準日修改為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期的首日。”
亦有業內人士表示,A股再融資修規限制了上市公司融資,那么在國內投資的流動資金自然會流入到其他被業內看好的非上市公眾公司中,新三板公司的優勢也更加凸顯。
新三板公司募資使用“亂象”頻頻
據中國網財經記者從多渠道獲悉,投資機構們在年前就已經制定了跟IPO深度綁定的2017年的投資策略,而各大券商們更是紛紛調整人力集中在優質的有IPO意向的新三板企業:定增、承銷、IPO輔導……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在市場瞄準的獲利中,優勢往往伴隨著“問題”和“瑕疵”。
2月17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指出,目前資本市場上再融資行為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過度融資傾向;有些公司脫離公司主業頻繁融資;有些公司炒概念;有些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閑置,頻繁變更用途或者資金脫實向虛。
而就新三板而言,上述證監會提及的再融資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在新三板掛牌公司中也十分常見,變更募資用途和利用巨額閑置募資購買理財產品的情況頻現公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6年8月8日,全國股轉系統發布《掛牌公司股票發行常見問題解答(三)—募集金管理、認購協議中特殊條款、特殊類型掛牌公司融資》,要求掛牌公司募集資金應當用于公司主營業務及相關業務領域。
但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截至2月17日,已有24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發布變更募資資金公告。其中,募資規模達2.5億元的新大禹,將募資中本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和項目工程建設的7000萬元,變更為向公司擬收購公司提供借款。另外一家掛牌公司德泓國際前期募資2.08億元,原本主要用于補充公司生產經營所需流動資金,后因為公司向銀行的借款即將到期,故擬將本次募集資金用途變更為用于償還銀行借款和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其中,2.00億元用于償還銀行借款,使用募資比例高達96%。
據中國網財經記者粗略統計,新三板掛牌公司在2016年全年共計發布了超過1000份“購買理財產品”公告。
其中,易建科技曾表示,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購買最高額度不超過10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而就在易建科技宣布購買理財產品的前10天,其剛剛完成一筆30億元的募資,而購買理財產品并不在其所披露的募資用途中。
雖然監管層尚未就掛牌企業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進行規范,但某私募公司高管曾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在定增本年內用大量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企業,肯定要被部分投資機構打進黑名單,因為“更希望看到資金用于主營業務發展及公司自身擴張從而使其本身估值更大化,而購買理財產品這種非技術含金量高的行為人人可為。”
目前,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按照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的要求,繼續強化再融資的發行監管工作,督促保薦機構梳理再審項目并開展自查,進一步規范募集資金投向,繼續加強監管理財產品等資金參與非公開發行認購,強化證監局對募集資金使用的現場檢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