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三板已有30家景區類掛牌公司,且數量還在增加,但卻“風光迥異”,業績分化明顯、資質參差不齊。細分來看,休閑景區類公司的整體盈利情況呈現出穩定向上的趨勢,而自然景區類公司受季節、環境、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盈利情況處于不穩定狀態、波動較大。
上周,我國現存占地最廣的古代帝王宮苑避暑山莊,正式在新三板“亮相”,雖然此番掛牌主體只是避暑山莊景區的環山游業務,但也足以引起市場關注。而就在上個月,作為廣州市地標,昵稱“小蠻腰”的廣州塔也選擇在新三板掛牌;其后,還有來自四川北川的九皇山“跟進”掛牌。
據統計,目前新三板已有30家景區類掛牌公司,且數量還在增加,但卻“風光迥異”,業績分化明顯、資質參差不齊。整體來看,越來越多的景區類公司登陸新三板,也從側面反映出其運營漸入“瓶頸期”,為改變門票收入占比過高的單一盈利模式,相當一部分公司正處于亟需資金進行業務轉型的關鍵階段。
“風景”各不相同 業績差異較大
據記者統計,目前新三板已有30家景區類公司,其中自然景區18家,休閑景區12家。通過縱向對比,這些公司的業績表現分化明顯。
在有可比數據的27家公司中,觀察其2016年半年報,有10家出現虧損。這10家公司中,有些尚在盈虧邊緣,如遂昌旅游、和韻文化、那然生命等;而喀納斯、西域旅游、香堤灣等公司虧損金額相對較大。
另一方面,在實現盈利的公司中,華強方特以2016年上半年盈利逾2.8億元占據榜首。然而,排在“第二檔”的廣州塔和清園股份,其業績水平便降至5000萬元左右,斷層明顯。而在剩下的十多家盈利公司中,除成都文旅、陜西旅游剛跨入4000萬元門檻外,其余公司的凈利潤大部分集中在100萬至800萬元的區間。
再追溯至2015年年報,營收方面,上述公司中有11家超過1億元,其中華強方特超過28億元,廣州塔、恐龍園、陜西旅游營收超過4億元,其余公司則多集中在1000萬至4000萬元之間;凈利潤方面,2015年度有三家公司出現虧損,其中九皇山虧損額相對較大,超過2500萬元。盈利公司中,有6家的凈利潤超過5000萬元,其中華強方特、陜西旅游、清園股份凈利潤超過1億元,華強方特以6.5億元排在首位。
再看A股上市的景區類公司,其分化現象則沒有那么明顯。統計顯示,15家A股景區類上市公司中,2015年度均未出現虧損情況,并且有近半數盈利超過1億元,其余公司業績也幾乎都在4500萬元以上。
鎖定主題文化 休閑景區優勢漸顯
對于新三板的旅游板塊,安信證券在其研報中曾指出:“近年來,主題樂園景區復制性強,在下游需求刺激下,(業務)上升速度較快。”
細分來看,自然景區類公司相對休閑景區類公司,其盈利確實呈現較大波動。如上文所提到的2016年上半年出現虧損的10家公司中,有7家是自然景區類公司,且虧損額相對較大的喀納斯、西域旅游等均屬于該領域。相反,休閑景區類公司的整體盈利情況呈現出穩定向上的趨勢。
再看2015年業績,全年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華強方特、清源股份(34.880, 2.87, 8.97%)、陜西旅游中,前兩家均屬于休閑景區。而在“第二梯隊”中,業績最好的恐龍園(凈利潤約6400萬元)同樣屬休閑景區。
個案方面,以清園股份為例,公司主要業務為宋代文化實景主題公園的經營。運營模式是以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藍本,遵照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風情、皇家園林和古代娛樂為題材,1:1構建以游客參與體驗為特點的宋文化主題公園。清園股份的公開轉讓書顯示,園內主要設有三大游覽景區,分別承攬迎賓表演、民俗風情體驗、宮廷娛樂等項目。從業績表現看,在獨特區位及文化IP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司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的業績均較為可觀,且仍具上升潛力。
華強方特則更是深諳主題文化之道。資料顯示,公司的主營業務為文化內容產品及服務、文化科技主題公園。通過實施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戰略,公司形成了以創意設計為龍頭,以特種電影、動漫產品、文化衍生品、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為主要內容的互為上下游、優勢互補的全產業鏈。
一個細節是,在華強方特的營收結構中,其創意設計業務和主題公園運營業務的收入占比差距正在逐年縮小。數據顯示,公司創意設計業務在2014年度的收入占比為29.04%,到2016年上半年升至47.65%,占比首次超過主題公園運營業務(44.79%)。這或許也體現出,公司正依托其主題文化公園項目向著全產業鏈成功轉型。
依托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的延伸運營,華強方特的業績水平可謂是新三板同類公司、甚至是整個新三板中的佼佼者。其2015年凈利潤超過6.5億元,甚至超過了A股景區類公司宋城演藝(21.100, -0.05, -0.24%)當年的業績(6.3億元)。
另一方面,相較大部分休閑景區公司,自然景區公司確實存在季節、環境、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如白鹿溫泉去年12月公告,公司在2016年7月受強降水影響,紅崖谷景區的部分基礎設施被暴雨沖毀造成損失約7700萬元,占公司總資產的9.79%,占公司凈資產的34.89%。公司對此表示,旗下白鹿溫泉景區仍處于正常營業狀態,不影響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但紅崖谷景區受災嚴重,公司業績將不能達到預期。
盈利模式單一 “門票經濟”仍占主導
查閱景區類公司的業務構成,門票收入占全年營收比重動輒超過80%。事實上,由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先導理念,以及缺乏衍生業務開發,景區類公司,特別是自然景區公司普遍存在亟需轉型的問題。
以剛掛牌的避暑山莊為例,據公開轉讓書顯示,公司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為3010.11萬元、3446.74萬元和296.48萬元。其中,作為主營業務,門票收入的占比分別為98.87%、98.66%和92.94%。
公司對此表示,這是業務明確、主營業務突出的表現。然而,這一優勢也逐漸向劣勢轉變:公司2016年上半年收入大幅下滑至296.48萬元,凈利潤更是出現虧損(-165.59萬元)就是該問題的直觀體現。
顯然,公司也意識到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不利影響。根據公開轉讓書,在業務方面,公司計劃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深度挖掘承德市豐富的生態、文化、歷史資源,力爭用五年時間把公司打造成盈利能力強的區域性大型綜合旅游服務企業;而面對旅游業季節性風險,公司稱,將努力拓寬經營業務種類及現有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針對旅游淡季開發資源脫離型產品(如冬季旅游項目),降低公司盈利的季節性差異。
而類似避暑山莊,高度依賴門票收入的公司并非少數。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多數景區公司還處于觀光游模式,重復游覽率不高,如果衍生業務開發力度不夠,那么該類景區的盈利情況會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
不過,同樣于近期掛牌的廣州塔在盈利渠道方面似乎正“撥云見日”,公司自2015年以來實現扭虧為盈也是證明。資料顯示,廣州塔的門票收入占比正逐年降低,從2014年的48.18%降至目前的41.24%。與之對比,餐飲及其他項目的收入占比逐年增高,其中,“其他類業務”的收入占比目前已接近20%。轉讓書顯示,“其他類業務”主要包括廣州塔的商鋪租賃、各類婚慶會展業務、廣告位出租以及紀念品銷售等。
而結合景區特性,探索建立多種經營模式正是此類公司相繼奔赴新三板的深意所在。從融資角度看,目前約30家景區類公司中順利實施融資的仍不多。不過,從融資目的來看,除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另一類主要融資方向即是開拓新型業務,旨在降低經營波動風險,提高經營效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