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三板做市公司扎堆轉協議 專家:精選層或解做市制度尷尬
近日,泰安科技、恒業世紀因做市商不足2家,被強制由做市轉讓方式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與做市交易“分手”的公司又多兩家。與此同時,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目前仍在停牌的金和網絡也只剩下一家做市商,如無意外,很可能會步了泰安科技等公司的后塵。
如果說上面的被強制轉協議只是個別現象,那么新三板市場上正出現一個值得深思的普遍現象:做市公司正扎堆轉協議,并且愈演愈烈。據記者統計,2016年至2017年3月16日,新三板中協議轉做市企業已達150家,其中,有近半發生在2017年。
回顧新三板市場發展,不難發現2016年下半年以來,做市轉協議成為掛牌企業“新風尚”,然而在2015年的歲末年初,眾多企業還在為如何轉為做市挖空心思。
為沖創新層 做市資源曾是企業“必爭之地”
2015年,新三板市場飛速發展,掛牌企業數量成倍式增長、定增融資連創新高、并購市場風起云涌、政策紅利頻頻推出,一系列表現讓新三板在資本市場大展風頭。彼時,市場對創新層相關政策的期待與關注完全不亞于如今的“精選層”。
當時為增加沖擊創新層的可能,新三板企業開始瘋狂爭搶做市資源,甚至出現幾十家企業單日集中協議轉做市的情況。廣州市君俠投資總經理黃劍飛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其邏輯很清晰,因為只有先進入創新層,才能享受到之后的政策紅利,市場再次分出更高層級的時候也可能是在創新層中選擇。
另外,黃劍飛還對記者表示,做市商的加入對企業發展有兩點利好,首先,只有做市商看好企業的經營發展才會給企業做市,每個做市商進入企業都相當于對企業做了一次核查。其二,做市商能夠提高企業流動性。
IPO成掛牌企業更好選擇 做市制度成“明日黃花”?
自從進入2016年,新三板市場低迷,不僅新增掛牌公司選擇做市轉讓的熱情大減,不少本來就是做市的企業還宣布回歸協議轉讓。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起步于2014年8月,據媒體報道,在2016年以前,沒有出現過做市轉協議的案例。中國網財經記者統計,2016年上半年,有10起做市轉協議的案例,2016年第三季度開始,企業做市轉協議頻率明顯加速。
對此,新鼎資本董事長張馳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2016年10月,新三板企業加快IPO步伐,很多企業要去A股排隊是造成做市轉協議趨熱的主要原因。
黃劍飛也有相同看法,他說,企業要IPO,協議轉讓在控制股東人數方面有較大優勢,可以降低股權的不穩定性。另外做市商服務供給不足,企業經營情況差,協議轉讓中企業融資優勢,也是企業做市轉協議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眾多企業放棄做市商的同時,泰安科技與恒業世紀被強制轉協議,盡管有媒體用“悲劇”來形容,然而事情恐非如此。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兩家企業此前都有IPO打算,為了減低做市轉讓帶來的股東不確定性,原本就計劃清空做市商,變更為協議轉讓。
做市制度尷尬前行 精選層推出或可解憂
如果單純從制度設計上看,做市轉讓具有顯而易見的好處,首先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和成交率;報價服務為投資者提供了方便;有效地穩定市場,多家做市商同時報價,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就會得到有效的遏制等等。
然而,從目前來看,做市制度的優越性并沒有全面發揮作用,有些企業做市后發展并不順利,甚至有些做市商有“消極怠工”行為,企業和投資者對做市制度信心下降。目前,做市轉協議風潮持續,尷尬的做市制度該何去何從?
張馳認為,精選層一推出,整個局勢就會有改觀,很多企業會選擇留在新三板,不去A股排隊,做市轉協議的情況會減少,很多企業還有可能從協議轉到做市來。
他還表示,現在的情況是A股和新三板博弈的結果,只是暫時的,隨著新三板更多利好政策的出臺,包括大宗交易制度,精選層的競價交易等等,新三板的格局會煥然一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