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訊證券(830899)迎來了第54家做市商。
日前,德邦證券公告加入聯訊證券做市商的隊伍,為聯訊證券提供做市報價服務。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3月份以來,陸續有財富證券、國元證券(20.820, 0.00, 0.00%)、信達證券、華泰證券(16.820, 0.00, 0.00%)、德邦證券5家券商新成為聯訊證券做市商。
實際上,此前幾乎每月都有券商公告加入為聯訊證券提供做市報價服務。
然而,與之對立的則是目前三板企業“做市轉協議”的熱潮。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80余家企業選擇“做市轉協議”。
在這個背景下,聯訊證券不斷壯大的“做市商大軍”格外顯眼。
54家“做市大軍”
聯訊證券于2015年6月開始做市轉讓,首批做市商有東方證券(14.790, 0.00, 0.00%)、安信證券、國信證券(14.820, 0.00, 0.00%)等18家,目前已經成為新三板掛牌企業中擁有做市商數量最多的企業。
“從聯訊證券自身來看,盤子大、交易活躍,又是金融股,被市場看做是新三板藍籌股,本身就很受做市商關注。”北京某券商新三板做市交易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實際上,一直以來聯訊證券都是三板企業中流動性表現突出的股票。數據顯示,聯訊證券在冊股東戶數有4285戶,流通股本占總股本比例達到56%,近半年內日均換手率達2.2%。
值得一提的是,聯訊證券還是7家新三板掛牌券商中唯一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公司。
目前,新三板市場掛牌的還有南京證券、湘財證券、國都證券、東海證券、華龍證券、開源證券6家券商,聯訊證券和湘財證券是掛牌最早的券商,兩者均于2014年掛牌。
“自做市轉讓以來,聯訊證券的交易一直比較活躍。而隨著更多的做市商加入,也會帶來穩定市場,活躍交易的作用。”北京某私募人士認為。
“最重要的還是公司的質地以及成長性情況。”前述券商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聯訊證券董秘蘇鋒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股票在新三板市場上的流動性一直很好,成交量也位居市場前列,做市商選擇聯訊證券其實也是根據做市商自己的標準而定,券商看券商,也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做市商增多,也會帶來更多流動性,帶來更多的投資者。”
做市的“馬太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三板共有90家做市商,以此計算,為聯訊證券提供做市報價服務的券商已經超過一半。
“無論做市商的目的是提供流動性還是把做市的企業當做投資,現在市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就是做市商選擇做市的企業正越來越集中。”東北證券(11.990, 0.00, 0.00%)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而做市商少的企業、沒有享受過新三板流動性紅利的企業,就會傾向于轉成協議,這是一種分化,而這種分化也會越來越嚴重。”
從這個角度來說,聯訊證券“被爭搶”的局面或許可以復制。
前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不排除其他成長性好的企業也會出現類似聯訊證券的情況,而被做市商青睞的股票也會越來越被青睞,形成馬太效應。
不過,在該人士看來,做市商從一些企業退出是否為選擇質地更好的企業并不能確定,“做市商退出原因有很多方面,比較復雜,但也逃不開企業自身的原因。”該人士稱。
那么企業做市轉協議的趨勢是否會因為目前的情況而好轉呢?付立春表示,做市轉協議的企業數量一季度是逐月降低的,未來隨著精選層等政策的明確,二季度可能趨勢還會延續,但是預計到下半年這個趨勢可能會有很大的緩解。
實際上,在2015年做市商資源是眾多企業爭搶的對象,而做市轉讓也被看做是加入創新層的“門票”。
但隨著Pre-IPO的投資邏輯成為主流,企業“轉板潮”興起,越來越多的擬IPO掛牌企業選擇做市轉協議,以預防及解決三類股東及國有股劃撥的問題。
南山資本創始人周運南表示,做市轉協議最大的原因是為了方便IPO,控制股東人數,但實際上同等條件下,做市轉讓相對優越于協議轉讓,未來做市制度隨著新三板二級市場的活躍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面對企業做市轉協議的熱潮,部分做市商流露出“等風來”的心態。
北京一位券商做市交易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做市的態度是配合企業需求,等待政策春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