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審核全流程“嚴把關”的態勢在持續。權威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通過發行審核機制產生的實際否決率(包括終止審查和否決兩種情形)接近三成,遠高于發審會單環節的否決率,實際審結的通過率約為72.95%。
監管“嚴把關”之下,積極現象出現,發行人與中介機構的審慎意識開始增強。接近證監會的人士稱,今年以來,證監會新受理擬IPO企業64家,申報平穩有序,年報披露期后并未出現集中申報、蜂擁而至的現象,這是市場良性運行機制的一個表現。尤其是證監會加大了對“看門人”問責處罰力度后,相較于速度和數量,相關中介機構更重視執業質量和品牌聲譽。
全流程全環節質控嚴防“病從口入”
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12日,今年共審結首發企業244家,核準178家,否決22家,主動撤回44家。據此統計,今年以來審結通過率約為72.95%,未通過率為27.05%。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介紹,主動撤回的44家企業情況不一,如安排現場檢查的過程中,有11家企業申請撤回;在初審環節,初審會指出企業存在問題后,有6家企業主動申請撤回材料。
申請撤回的企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經營狀況發生不利因素,導致業績下滑顯著,這個情況占多數;會計核算的規范性方面存在問題,有些企業利用會計政策的調整、會計工具的變化來粉飾業績;另有一些企業自身面臨訴訟等個案風險,也有企業涉及戰略調整或股權調整。
其實,嚴把發審關口,嚴防“病從口入”,并非今年新事,而是一段時間以來一直貫徹的精神。
權威數據顯示,2016年6月以來,已有共計106家企業撤回IPO申請并終止審查,且部分企業是在現場檢查和初審會提出問題后主動撤回,通過審核機制產生的實際否決率遠高于發審會否決率。
由此也可以看出,證監會對發行審核的質量把控,不僅體現在發審會這一個環節,而是全流程、全環節的。
上述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表示,在控制審核質量方面,證監會有很多舉措,比如企業申報之后,通過抽簽機制進行執業情況檢查;再比如在審核的各個環節,對發現有問題的企業、存在風險較大的企業或者需要澄清問題的企業,動員全系統力量安排現場檢查。
據了解,證監會在審核首發企業時,有兩個著力關注點:其一,防止欺詐發行和虛假披露,通過落實舉報、媒體質疑以及現場檢查等手段,防范該類企業上市;其二,防范業績操縱行為,證監會最近關注到一些企業,通過關聯交易,或者調整折舊、計提、壞賬準備,或者通過人為壓低相關費用(比如員工薪酬水平、廣告費等企業必要支出)等行為粉飾業績,這是證監會關注的重點。
良性機制顯現
“看門人”更重視質量和聲譽
監管“嚴把關”之下,市場出現了積極變化。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告訴記者,近期市場出現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發行人與中介機構加強了審慎意識,在申報環節,不再貿然往前沖了。
據不完全統計,一般4月份年報披露期后是IPO申報的高峰期,但是今年沒有像往年一樣出現所謂的集中申報、蜂擁而至的現象。今年以來,證監會新受理的擬IPO企業有64家,申報平穩有序。
上述人士分析,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其一,申請IPO的企業、中介機構更加重視申報質量,不再貿然介入,排隊“掛號占坑”;其二,去年下半年以來,市場可預期性增強,企業不用起早摸黑來排隊。
“這是良性的市場運行機制,說明審核質量的把控,不再僅僅是監管的事情,發行人、中介也開始重視了。”上述人士稱,尤其是證監會加大了對“看門人”的問責處罰力度后,相關中介機構更重視執業質量和品牌聲譽。
一直以來,證監會鼓勵中介機構尤其是保薦機構擔負起提高申報質量的職責。如果中介機構發現保薦企業發生不符合發行條件的事項,證監會鼓勵其主動撤回,這樣有助于節省審核資源、降低社會成本。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還向記者介紹,在發行審核常態化后,目前審核周期基本在一年左右,體現了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在提升。
而資本市場不僅包括A股市場。這位人士指出,資本市場是多層次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應該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不同投融資渠道,各取所需,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融資渠道。當然,這涉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融資手段方式多樣化、退出機制完善等制度安排。證監會也正在不斷優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
權威數據說話
新上市企業業績好于A股平均水平
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完畢之后,有觀點提出,一季報數據顯示新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了。然而,這個觀點并不能得到統計數據的支持。
截至5月5日,今年新上市企業182家,根據最新公布的一季報,這些新上市公司業績(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總體好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權威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上市公司中業績增長的有134家,占比73.63%;業績持平的有24家,占比13.19%;業績出現下滑的有24家,占比13.19%。
而同期A股3214家上市公司的情況是,一季度業績增長的有2085家,占比64.87%;業績持平的有238家,占比7.41%;業績出現下滑的有891家,占比27.72%。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表示,企業能否上市,是從是否符合上市條件、信息披露是否合規等角度進行審核,監管者并不對企業業績進行擔保。上市公司遍及各行各業,受宏觀經濟影響,部分公司業績出現波動也是正?,F象。
數據顯示,2016年四季度新股發行常態化以來新上市的公司中,在今年一季報出現虧損的有23家,占比8.39%。
對于這種現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兩方面:其一,行業因素,受春節等季節性因素影響部分企業開工不足,施工類企業受此影響程度較大;其二,地域因素,有些地區一季度基本不能開工,這些地區的企業效益就體現不出來。
例如,一季報虧損金額較大的思特齊、尚品宅配、貝肯能源等公司,其虧損的主要原因分別為:客戶通常在四季度對應用軟件進行集中驗收、家具行業一季度為銷售淡季,以及新疆一季度氣溫較低通常在三、四月份才能開工。
由此可以看出,一季報受季節性、地區性因素影響較大,參考價值有限,看到一季度業績數據波動就斷言新上市企業業績“變臉”的做法是片面的。
此外,該接近證監會的人士還表示,一季度業績出現波動的公司中,也有個別公司與同行業其他公司相比,業績下滑更為明顯,且沒有合理原因,對此,證監會將持續關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