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間,股轉系統加班公示創新層初步篩選名單,1329個幸運兒入選,總市值破萬億。
創新層大換血 新秀成長性遠超老將
創新層1329家初篩企業覆蓋18個行業,集中分布在制造業和TMT行業,從行業覆蓋面來看,與去年相差不大。
初篩名單中有563家制造業企業,占比42.36%,相比去年下跌2個百分點;大熱的TMT行業今年入圍342家企業,占比同樣有所下跌,僅微跌0.1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行業今年比較爭氣,相比去年占創新層比例分別上升1.35%、0.89%和0.88%。
本次初篩名單調整幅度很大,其中619家創新層老將順利保層,710家新晉成員成功上位,新晉成員數量高于老成員,另有321家原創新層企業遺憾被調出。
觀察新晉成員的掛牌時間,其中超過九成是在2015年之后掛牌,超過六成的掛牌時間在2016年之后。與老成員相比,這部分新秀雖然在業績規模上還存在差距,成長性卻高出一大截。
東財Choice顯示,剔除異常數據后,新秀企業2016年平均實現營收2.62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224.54萬元;同期老將平均實現營收4.2億元,歸母凈利潤4200萬元,二者在業績規模上差距不小。
但在2016年業績增速上,新晉企業2016年平均營收增速為83.4%,歸母凈利潤增速為163.5%;同期老成員平均營收增速是32.47%,歸母凈利潤增速為30.83%??磥泶蟛糠制髽I都要么是憑借強盈利能力滿足標準一入圍,要么是憑借高成長性滿足標準二入圍,這個推論亦跟解讀新三板獨家統計的數據相符合。
滿足標準哪家強?
新三板創新層有三大標準,標準一側重于掛牌公司的盈利要求,標準二側重于成長性,標準三則側重于掛牌公司的做市市值要求,以滿足商業模式新穎、創新創業型企業的分層需求。
1329家初篩公司中,同時滿足三個創新層標準的有40家,同時滿足其中兩個標準的有347家,僅滿足標準一、標準二、標準三的分別有424家、430家和88家。
股轉系統發布的這份初篩名單數量比之前許多業內人士預估的數量要少,多數業內人士預估在1500家左右,東財choice根據掛牌公司2016年年報數據篩選出的創新層標的也有1678家,不過東財在計算合格投資者時是直接采用股東戶數的數據,這顯然與股轉的標準不吻合。
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院認為,通俗來說,實際申報情況并不是數據能反映出來的,有的企業認為創新層沒有價值或是正在IPO沒必要入創新層就沒申報,有的則是董秘資格等公司治理問題無法申報。
此次有321家企業被調出,離開比例接近35%,有人質疑是否因為創新層維持標準過高?
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院表示,其實維持標準并不如新進標準嚴格,很多標準甚至都打了對折。創新層現行維持標準制定的初衷是鼓勵創新層企業公眾化,提高創新層企業的流動性,但其中有一些指標不符合市場發展現狀,需要進行調整:
一是維持標準的“合格投資人數不少于50人”這一共同標準。許多創新層企業就是因為難以達到這個要求而面臨被調出,近一年內,新三板行情低迷,流動性并未得到明顯改善,股東人數問題成為令許多創新層企業頭疼的非經營業績問題。因此,將合格投資者人數作為維持共同標準是不符合當前現狀的,需要調整。
二是 “做市商家數不少于6家”這一標準。在做市轉讓制度停滯不前,做市股票紛紛變更協議轉讓,新增做市股票寥寥的現狀下,6家做市商的標準明顯過高,特別是新進創新層的近900家新三板企業中,僅有不到40家企業能夠滿足標準三。因此這一標準已不符合當前現狀,需要調整。
三是“最近有成交的60個做市轉讓日平均市值不少于6億/3.6億” 這一標準。同樣,經過了難以預料的一整年低迷行情,許多新三板企業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在當時看起來完成難度不大的標準,放到目前就成為了難以逾越的鴻溝,需要調整。
調整后的新標準將會使創新層的流動性不像現在那么大,當然這也是很難做到的,市場不會完全受監管層的意志掌控,但還是要盡量避免出現大換血的這種情況。
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IPO是新三板的熱詞,對于掛牌企業來說,IPO與創新層并無沖突。
1329家創新層初篩公司中,151家同時在接受IPO輔導,占比11.36%;18家已進入首發申報階段,占比1.35%。也就是說,部分企業選擇保守方案:創新層、IPO兩不誤。(全景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