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受訪人士表示,企業每年直接成本,包括監管年費2萬-5萬,審計費用5萬-30萬(多數在10萬-15萬)、券商督導費用10萬-20萬,個別券商要價30萬-50萬。審計和持續督導費用近幾年漲幅很大。另外隱性成本更大,主要是財務規范后的稅負和五險一金大幅增加。
摘牌潮來襲!因未披露2016年年報,新三板108家掛牌公司將終止掛牌,其中的18家在7月3日已被強制摘牌。
對于未放行的90家公司,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股轉公司要求先擬定針對股東的承諾方案,目的直指防止掛牌企業“惡意”摘牌。
事實上,當被強制摘牌潮洶涌時,越來越多掛牌企業也主動加入摘牌大軍。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160家掛牌企業退市,接近去年全年的3倍。
留住優秀企業成了新三板一道迫切待解的難題。
劍指“惡意”摘牌
近日股轉公司公告,截至6月30日,共有108家公司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6年年度報告,股轉公司應終止上述公司股票掛牌,其中18家公司于7月3日被強制摘牌。
而對于此前已提交終止掛牌申請的,將在完成審查后摘牌;對于涉嫌存在違規及其他待核實事項的公司,將在相關事項處理完畢后,再啟動終止掛牌程序。
并且,股轉公司特別指出:“被摘牌公司應積極應對投資者訴求,主辦券商應指定專門人員負責被摘牌公司相關事宜并披露聯系方式,協助做好被摘牌公司投資者的溝通工作,指導被摘牌公司妥善解決投資者訴求。”
這意味著股轉開始向“惡意摘牌”說“不”。
對此,7月5日,南北天地(430066)董秘崔彥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108家未按期披露年報,其中18家首批被強制退市,這18家中有16家從未交易,所以不存在對小股東的承諾事宜。另2家有交易,但都發布了異議股東的回購方案。所以才會允許退市。未放行的90家,是要先擬定針對股東尤其是小股東的承諾方案。”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惡意摘牌現象越來越多,有的企業存在無視和明顯侵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崔彥軍說。
據悉,年報披露期間,新三板出現“惡意摘牌”苗頭,有掛牌公司故意不發年報坐等股轉公司強制摘牌。因為由股轉公司強制摘牌,公司可以向投資者表示“不是我的責任”,免去公司與中小投資者溝通、甚至回購的高額成本。
不過,股轉公司針對“惡意摘牌”的招數有沒用呢?對此,7月5日,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向記者表示:“能不能防得住‘惡意摘牌’?至少股轉已經給出了一種態度。不過,還是很難防惡意摘牌,因為小人難防,所以投資者要有自己的辨別能力。”
“要防止惡意摘牌,必須進一步完善退市相關法規,包括民事賠償、法律責任等相關細則。”崔彥軍表示。
主動摘牌大量增加
未披露年報掛牌公司面對著強制摘牌,而已經披露年報的掛牌公司也可能會主動摘牌。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160家掛牌企業主動退市,遠高于以往。2014年、2015年、2016年退市的掛牌企業15家、12家、56家。
值得注意的是,有6318家掛牌企業最近一年以來沒有任何交易,其中5942家掛牌企業從上市首日以來,從未有過交易。
對此,崔彥軍表示,“由于各項政策推進嚴重滯后,新三板越來越受制于流動性困境,交投日益清淡。很多企業無法融資,也沒能借助資本市場力量推動企業快速發展,所以很多企業萌生退意。”
“相當一部分企業是收益成本倒掛。”崔彥軍給記者算了一筆簡單的賬:企業每年直接成本,包括監管年費2萬-5萬,審計費用5萬-30萬(多數在10萬-15萬)、券商督導費用10萬-20萬,個別券商要價30萬-50萬。審計和持續督導費用近幾年漲幅很大。另外隱性成本更大,主要是財務規范后的稅負和五險一金大幅增加。
“未來主動退市的企業必然會大量增加。”崔彥軍表示,“要想留住優秀企業,就是要實現兩個市場因流動性差異導致的估值的巨大差異,減少跨市場套利空間。要兌現創新層流動性的一攬子方案,甚至要盡快推出精選層方案。針對不同的分層,配套不同的差異化制度。甚至推出傳言的新三板IPO,這樣新三板留住優質企業指日可待。否則新三板將會變成一潭死水。”
對此,朱為繹表示:“新三板是一個有進有退的市場,現在退的還不夠多,每年退1000-2000家掛牌公司,才是真正市場化的市場。每年退2000家,進2000家,新三板始終維持在一萬家左右的規模就行了。”
“能不能留住新三板的優秀企業,這要看新三板的政策,三板的政策出不來的話,優秀企業都會離開,不會再來了。當然未來如果把三板作為一個預備板,也會有企業來,反正它們能夠去IPO,但是現在三類股東的問題會阻礙一些優秀的企業,優秀企業會離開新三板。”朱為繹說。
對于留住新三板好企業,廣證恒生總經理袁季也向記者表示:“我們很期待精選層的推出,而且是真正能夠在差異化制度建設方面體現內涵的精選層推出,這樣可以為更多優秀的成長中企業提供更好的支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