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前同創偉業合伙人馬衛國宣布成立億宸資本,并發起設立規模約為3億元的Pre-IPO階段人民幣投資基金。
盛世景集團總裁鄧維在7月底公開表示:“目前每年穩定在400家-500家的IPO數量,給VC/PE行業帶來很大的發展機遇。但同時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一級市場,對我們來說也是挑戰。”
投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中企IPO增速明顯,共計312家中企IPO,達到自2014年上半年以來的最高值。這些IPO企業中包括158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國企業,共455家VC/PE機構基金實現賬面退出。
2016年全年,共計345家中企實現IPO,其中的164家企業背后是511家VC/PE機構基金的支持。2017年發審速度和過會率的大幅提升,為VC/PE投資機構通過被投項目IPO實現項目退出創造了更多的機會。“IPO提速對所有的VC/PE都是利好的消息。實現更多企業的上市退出,獲得更優秀的回報,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麥星投資合伙人鄔煒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Pre-IPO業務潮再現?
一直以來,市場并不缺乏以Pre-IPO為主要策略的短平快式投資。IPO提速的窗口下,更多的資本開始瞄準Pre-IPO階段。
企業在上報材料之前,都會進行一輪融資來儲存“備戰余糧”。因為企業一旦進入審核期,股東不能輕易發生變化,否則就要撤回材料。這樣一來,如果企業在審核期內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就只能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這樣企業的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影響,不利于審核的通過。
億宸資本選擇以Pre-IPO投資為主,首先是基于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和IPO市場的看好。但是,由于IPO審核速度的加快,一二級市場的差價在逐漸減小,市場估值倒掛的情況甚至也時有發生,Pre-IPO還是門好生意嗎?
馬衛國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并不是特別擔心。“如果企業沒有成長,可能會出現估值倒掛。我們選項目時有規模、成長性方面的要求,已經攤低了投資成本。在企業上市之后,我們還可以幫忙做產業整合并購,促進企業業績、股票估值的上升,投資收益自然也會隨之上升。”他說。
2008-2012年,國內PE市場曾出現過一輪Pre-IPO投資的風潮。同期,VC/PE通過IPO進行項目退出的比例超過70%。
馬衛國是近10年前那一輪Pre-IPO熱的親歷者??偨Y當時的經驗,他說,最重要的是在項目篩選階段就嚴謹地進行風險把控。據了解,億宸資本在選項目時有三項標準:一是,企業的凈利潤有一定規模,能看到明顯的成長性;二是,企業在行業中具有相對優勢;三是,跟企業的老板熟悉。“我要選最熟悉的企業,靠別人推薦介紹的那種也不是說不可以,但需要盡調了解和建立信任的過程,會相對來說慢一點。”他說。
并購退出的機會
鄔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IPO提速對整個股權投資行業來說都是重大利好,但并不會因此把Pre-IPO作為主要的投資策略。
“我們仍然秉承對行業和企業有深入的理解,看重中長期的價值。這種價值的體現可以通過上市,也可以通過并購等方式實現。”鄔煒說。
今年4月,麥星投資在2011年投資的開立醫療在創業板上市,另有多家被投企業處在IPO通道中。據了解,麥星投資過半的項目退出都是通過并購完成的,買方通常是行業里相對較大的產業整合者。
“在我們看來,并購的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在投資時一定要選擇在行業里面有價值的企業,在綜合運營能力和業務方面都有亮點的企業。”鄔煒告訴記者。
鄧維在“投資家網·2017中國股權投資峰會”上表示:“經歷一年多的沉寂,并購重組將重新回歸資本市場,因為并購重組一直是二級市場發展的主題。一些高難度的并購重組都開始出現在資本市場,為VC/PE的退出渠道打開了一扇更廣闊的大門。”
盛世景集團在投資中強調“PE的眼光、投行的方法、副董事長的角色”。鄧維指出,傳統制造業升級、消費升級下的非傳統行業開放、新興行業轉型、能源結構改革,從這幾方面啟動的產業并購仍然是市場非常追捧和認可的。
“投行背景的人對國內外資本市場非常了解,能夠很好地運用金融工具,例如通過投資模型對項目進行風險與判斷,同時對項目的盡職調查也非常詳細,標準也非常高。他們成立的私募股權基金,做早期投資比較少,多是偏后期一些的項目。在國外主要是并購基金,在國內多是成長期的C輪、D輪或者Pre-IPO階段。”投中研究院院長國立波介紹說。
早年有投行工作經驗的團隊,成為美元PE基金在中國投資的中堅團力量,在過去一些年在國內普遍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不過,他們正在面對來自人民幣PE基金的激烈競爭,也已經或正在發起人民幣基金。
“近年來,一些美元基金的投行背景合伙人也在紛紛逃離美元基金,開始設立自己的人民幣基金。”他告訴記者,這些投行背景、運營過美元基金的團隊,在發起人民幣基金時,更容易受到人民幣LP的青睞。
投資能力+投行思維
“投資機構如果既有發現價值的投資能力,又有為客戶提供投行服務的專業能力,就比較完美了。”馬衛國說。
據了解,馬衛國為億宸資本搭建了一支能夠同時兼顧專業化投資和投行式服務的團隊。組織架構設置上,除了設立傳統的投資管理、基金管理、風險管理部門外,還特別搭建了投資銀行部,與投資部門進行密切合作。
這樣的運營策略,能夠為企業的規范運作、IPO協調溝通、上市以后的并購方面做出指導。“投行出身的投資人在做項目的時候有很多非常好的特質,如服務客戶的能力和執行力都很強。他們往往以結果為導向,可以把事情在短時間內執行到位。”鄔煒分析說。
他告訴記者,麥星投資最強調的不是投行思維或投行能力,最強調的是綜合能力。也就是說,在前期要有行業的人脈和知識的積累,找到真正有價值的、能夠長遠發展潛力的企業;在執行的過程中的投資決策、投后服務、項目退出環節,強調執行能力。
2017年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減持新規”),并很快明確了關于首發企業中創業投資基金股東的鎖定期安排及適用該政策的創業投資基金的具體認定標準。
減持新規拉長了VC/PE從被投項目中退出所需要的時間、加大了依賴一二級市場差價進行套利的成本,也更加考驗企業本身的素質:如果企業足夠優秀,可以通過IPO融資來更好地拓展業務,對投資人來說延遲退出是能夠獲得更高回報的;但如果企業的素質不夠好,即使通過運作上市了、股價在短時間內沖到很高,但長期來看投資人的回報仍不會如期望的好。
“通過Pre-IPO投資、以短平快的方式實現投資和退出的機會會越來越少。”鄔煒指出,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創業者對資訊很敏感,學習能力也很強,這要求投資人在熟悉資本運作的同時更加關注行業的機會和公司本身發展所需要的能力判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