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已經發展了一定的年頭,最早批次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即將退役。對于這些鋰電池,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回收和處理,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由于動力電池涉及到重金屬、電解液以及環保問題,回收存在一定難度。如何將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化落地,是行業內面臨的難點。
不過,困難也意味著機遇。據估計,廢舊動力鋰電池中資源回收所創造的市場規模將會在2023年將會超過300億元。國家也已經出臺了一些支持政策并布局試點工作。
11月2日,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正準備在動力電池的管理上先行一步,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領域漸漸形成了鋰電材料系、動力電池系和第三方機構等三大派系并存的局面。面對鋰電池回收,新三板企業也在行動。
一
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一般為5至8年。從2009年開始推廣至今,我國電動汽車已發展了7個年頭。這意味著從今明兩年開始,我國動力電池將進入大規模的“報廢潮”。
據業內研究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預計將超過24.8萬噸,大約是2016年報廢量的20倍。
對于報廢的動力電池,主要有兩種回收途徑: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是指將廢舊動力蓄電池(或其中的蓄電池包/蓄電池模塊/單體蓄電池)應用到其他領域的過程,可以一級利用也可以多級利用。
梯次利用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動力電池容量因重復使用而損耗到原有的80%以下就不再適用于汽車,但是可以用于其他領域如儲能與低速電動工具。
再生利用是指對廢舊動力蓄電池進行拆解、破碎、分離、提純、冶煉等處理,提取廢電池中的鎳、鈷等金屬,進行資源化利用的過程。
截至目前,國家已出臺了包括《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暫行辦法》)、《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等多個相關政策,明確了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責任主體、專業性技術、回收體系和發展方向等。
但是,這些政策大多偏倡導性質而非強制要求,對于違反規定的企業也沒有有效的懲罰措施。整個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需要更加明確的制度來引導。
2017年11月2日下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現場,工信部部長苗圩表態說,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方面,可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所謂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簡單來說就是誰生產誰負責。汽車廠在賣汽車的時候要對電池的回收利用負責任。
當然,責任歸于汽車廠不一定意味著汽車廠要親自動手完成回收的任務。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汽車廠完全可以出資請其他企業回收或是合作回收。
例如,《暫行辦法》就鼓勵整車企業、電池企業、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與綜合利用企業等通過多種形式,合作共建、共用廢舊動力電池回收渠道。
二
雖然動力電池回收存在一定難度,但是市場規模很有想象空間,也吸引了一大批參與者。
專業人士預測,從廢舊動力鋰電池中資源回收所創造的市場規模將會在2018年開始爆發,達到52億元,2020年達到136億元,2023年將會超過300億元。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領域主要有三類直接參與者:
1) 鋰電材料系,以華友鈷業、廈門鎢業和天賜材料等為代表,主要通過再生利用完善資源回收。
2) 動力電池系。目前已布局回收拆解業務的動力電池企業包括比亞迪、沃特瑪、國軒高科、CATL、比克電池等,比如CATL2015年取得廣東邦普控制權,后者致力于使鎳鈷錳鋰資源在電池產業中實現循環利用。
這些企業入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上游材料漲價及市場競爭加劇倒逼。通過回收廢舊動力電池可以減少成本,同時打通鋰電池生產制造和回收利用的閉環。
3)第三方回收機構。第三方動力電池回收拆解的企業包括:格林美、湖南邦普、贛州豪鵬、芳源環保等。
不過,當前各參與方大多數都處于項目示范或者微盈利經營狀態,進一步的盈利還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以后,整車廠或許也會大舉進入該領域。短時間內汽車廠的成本支出會加大,但長期來看,后動力電池市場廣闊,回收產業化并形成閉環之后,車企的成本能得到有效降低。
除了格林美等A股公司,新三板上也有一些固廢回收企業涉及到動力電池回收,例如西恩科技和芳源環保。
公開資料顯示,西恩科技以含鎳銅鈷等有色金屬的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硫酸鎳、硫酸鋅等金屬、金屬化合物等產品。
這些原料來自報廢鋰電池正極材料、邊角料等。而公司主產品硫酸鎳則是生產新能源汽車鋰三元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料。一進一出,完成了鋰電池材料的小循環。
目前西恩科技鋰電池正極材料回收與再利用項目產能為6000 噸/年。
芳源環保的經營模式也比較類似,利用含鎳、鈷廢料生產、銷售鎳電池和鋰電池正極材料。其主要產品包括電池級硫酸鎳、鋰電池三元正極材料 NCA、NCM 前驅體系列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芳源環保的第二大股東是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提供商貝特瑞。
從業績上看,西恩科技和芳源環保的表現都不錯。最近一期財報顯示,西恩科技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5.59%,凈利潤同比增長219.25%;芳源環保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1.22%,凈利潤同比增長113.48%。
不過,也有不少人士對動力電池回收持懷疑態度。意見多集中于梯級利用,有人認為梯級利用技術不成熟、投入成本相當高——從大量報廢動力電池中去篩選、去檢測,再拿來梯級利用,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太大,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
還有相關人員表示,退役動力電池或許只能用于比較小的儲能領域,比如家庭儲能,難以用到大型儲能領域,后者對于電池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要求很高。
直接拆解、資源化利用也不是沒有問題,它很容易受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動影響。例如,目前鈷的價格居高,回收有利可圖,但隨著三元材料的高鎳化趨勢,長期鈷的價格趨于平穩,回收的價值下降。
總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廣闊,但究竟會怎樣發展,還有賴于業界付出時間和試錯成本。
本文來自 富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