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人們的目光聚焦現在傳統豪門摩斯坦利、美林、黑石這些國際投行、私募股權基金之時,一個世界性并購聯盟也在中國發出了他們的聲音。
國際并購聯盟——這家成立于1985年的國際性的并購集團由設在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的獨立并購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機構組成,目前已在全球擁有42家機構和超過400名并購交易專家,平均每個工作日完成一宗并購交易。
“我們不是摩根斯坦利或者美林,我們的成員公司都是獨立的,但都具備在中型市場的操作能力。”丹娜·舒伯特說。
在今年首度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并購聯盟年會上,該聯盟預測:全球并購的規模大概在4萬億美元左右,中國市場今年的規模有望達到500億美元,其中包括中國企業之間的并購以及中國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并購。金融服務、制造業和零售業等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強,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并購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在能源、物流、食品、IT、醫療等其他領域,企業間的并購會逐步增多。
12月28日,在國際俱樂部的辦公室內,丹娜·舒伯特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并購“指向”
《21世紀》:中國的并購市場與國際市場有何不同?
丹娜·舒伯特:在中國市場上,國際資本往往以參股的形式進入,而在歐美等市場,掌握控股權是更常見的做法。
在外部并購環境上,應該說,包括并購的法律法規等因素在內,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改觀。在國家層面上,雖然商務部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定,對并購的行業多設定了一些限制,但跨國企業也明確了“紅線”的位置,并購的指向也就更加集中。
但“羅馬并非一天建成”。和歐美等成熟的市場不同,中國并購市場的信息透明度還有待加強。
《21世紀》:近年來,國際并購市場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丹娜·舒伯特:在國際并購市場上,中國和印度越來越成為歐洲和美國等國際資本所關注的重點。在國際并購聯盟的內部網絡中,我們會接到歐美成員公司提出的協助請求,他們的許多客戶都在尋求在中國市場獲得并購機會。當然,逐漸走出去的中國公司通過我們的渠道所發出的并購意愿也越來越受到歐美市場的注意。
在未來的并購活動中,資源依然會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行業。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這塊越來越被提上戰略性的高度,將會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新亮點,關于可再生能源公司的并購活動會增加。
《21世紀》:對于走出去尋找資源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如何看待中國海外尋找資源的空間?
丹娜·舒伯特:應該說,空間還是很大的。在大宗商品價格不斷高漲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走出去,通過并購活動得以掌控一部分資源,將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性。因此,從中國政府角度而言,當然會鼓勵中國企業的這類行動。
但在資源性行業的并購方面,由于并購所需要的資金以及所面臨的風險往往都不是民營企業所能承受的,因此往往以實力更強、底子更厚的國有企業先行一步,成為主角。
從長遠來看,因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會減少,因此資源類公司出擊海外尋求并購機會的活動還會不斷增加。在歐美獲取成熟資源難度加大的情況下,更多的非洲等地的資源成為中國公司的目標。
“軟件”風險
《21世紀》: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資源時,最大的風險在哪里?
丹娜·舒伯特:對于企業而言,接近消費者這一端市場往往更開放??纯炊砹_斯和南美,隨著資源類資產戰略地位的高漲,資源國對于資源的控制越來越強,資源并購也變得越來越敏感,普京和查韋斯等人都對能源等資源領域的并購實行了嚴格管理。
中海油在2005年收購優尼科時,美國的憂慮成為其功敗垂成的原因之一。因此,對于走出去并購資源的中國企業而言,資源所有國的態度成為其跨國并購活動能否成功的最大風險。
另外,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盡職調查時,往往會由于“軟件”的沖突而導致功敗垂成。在法律、財務等因素之外,企業文化、價值觀這種“軟件”往往也會影響交易,例如環保觀念的差異等。
《21世紀》: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資源并購時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丹娜·舒伯特:中國企業去海外并購也要遵循一條漸進的曲線,逐漸摸索才能慢慢成熟,這個過程是不能逾越的。
對于國際上各種商業規則,今天的中國公司還不能稱得上成熟,也并未形成嚴格遵守商業規則的習慣。同時,中國企業還應當整合與平衡東西方價值觀與專業實踐中存在的文化差異性。另外,中國政府應該出臺新的有利于企業之間并購業務的規定,引導企業去加強彼此的了解,規范企業的并購行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