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社交購物?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邁亞?帕爾默(Maija Palmer)
2008年2月4日 星期一
當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將英國稱為“小店主之國”(nation of shopkeepers)時,他腦海中浮現的是實體店鋪。然而,如今一種新型在線服務使得用戶可以在5分鐘內創建自己的網上商店,而不用備有任何存貨,這可能會讓斯密的說法在虛擬世界成為現實。
法國初創企業Zlio.com目前正在英國推出該服務,并將于今年2月在德國推出。
在法國,這種在線服務始于2006年9月,迄今約有18萬家網上商店開業。Zlio于去年4月在美國非正式地推出了該服務,目前美國約有4萬家網上商店。這在2007年為公司帶來了約1200萬美元的銷售額。每天約有1000家新店開張。
Zlio“店鋪”是特百惠(Tupperware)聚會(譯者注:該公司為了推銷產品,由直銷人員采用家庭聚會的方式進行產品推介)的網絡版,這是一種向朋友和親戚推薦產品,從中獲取少量傭金的方法。
該網站正利用日益升溫的互聯網“社交購物”(social shopping)趨勢,在這一潮流中,購物是根據可信賴人群的推薦。
其它公司正試圖推出推薦服務。2006年,亞馬遜(Amazon)開設了aStore,允許其會員創辦自己的網站,銷售亞馬遜網站上的商品,從中獲得最高達10%的推薦費。FavoriteThingz.com和MyPickList.com等網站允許人們建立被推薦產品的名單,他們可以將其添加到他們現有的網站上。
廣告服務公司Tradedoubler的首席運營官安德里亞斯?伯恩斯特倫(Andreas Bernstrom)表示:“對于一些零售商而言,約30%的在線銷售額可能來自這種會員營銷(affiliate marketing)模式。”該公司幫助企業追蹤通過會員營銷模式獲得的銷售額。
互聯網研究公司Hitwise稱,社交購物規模仍很小,僅占美國互聯網訪問量的不到1%。然而,這種業務正在迅速增長,其訪問量較一年前增加了逾4倍。
想成為店主的人可以在Zlio創辦一個網站,然后從參與商戶的名單中選擇商品在其網站上進行展示。在英國,這些商戶包括特易購(Tesco)、Play、Littlewoods、蘋果(Apple)、瑪莎百貨(Marks and Spencer)、HMV和戴爾(Dell)。實際上,店主并不處理交易,如果網站訪問者想購買某件商品,他們會被鏈接到商戶自己的網頁上去。
店主會從銷售額中得到小筆傭金——根據商品的不同,比例從1%至15%不等。對于高科技產品,由于利潤率極薄,傭金僅為1%或2%左右。對于利潤較高的化妝品而言,傭金可能超過10%。
Zlio會分得一部分傭金——約為35%。店主一般每月能賺取約300美元的傭金,銷售量最高的店主傭金收入高達3000美元左右。
Zlio創始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熱雷米?貝雷比(Jeremie Berrebie)表示,人們開店是出于不同的原因。最平常的是“狂熱者”店鋪,它們圍繞某一個特定主題或愛好而開,并備有與此相關的商品。例如,有一家店專門銷售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主題商品;還有一些專門銷售日本漫畫商品。
加州風險投資家布萊恩?克魯斯(Brian Crews)創辦了一家Zlio網站,以展示他的一大愛好:收藏辣椒醬。
他表示:“過去5年,我一直在狂熱地收藏辣椒醬。我認為這是一種方法,可以對我收藏的數百種辣椒醬進行分類,并與朋友們分享訊息。幾周后,我開始有了一些銷售額,當時我感到相當意外。我現在一周能賣掉兩瓶。”
克魯斯表示,傭金收入很少,但即便沒有報酬,他也會繼續經營這個網站。“這象征著互聯網的使用方法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表示,“社交購物依賴的是為互聯網做出貢獻的意愿,而非僅僅是消費。”
其他一些人只是建立了他們自己喜歡的商品的列表,例如自己特別喜歡的圖書和DVD。一些人甚至將自己的“店鋪”用作向朋友和家人傳達他們想得到的圣誕或生日禮物的方式。
德國電子商務咨詢顧問約赫姆?克里施(Jochen Krisch)表示,推薦網絡對于較小的商鋪而言至關重要。“擁有非常特別產品的店鋪確實需要口碑。”
法國郵購公司3 Suisses在線業務經理德尼斯?杜瓦爾(Denis Duval)表示,Zlio幫助該公司觸及了新的目標受眾。該公司營業額為36億歐元(合52.7億美元)。“3 Suisses的典型客戶是37歲的家庭主婦,”他表示,“但通過Zilo,我們能接觸到更年輕的人群,還能向青少年銷售視頻游戲等商品。”
譯者/梁艷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