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邁高(MichaelBarbalas)剛剛從湖南回到北京。與他同行的有40多家美國在華企業,他們用一周多的時間游走了湖北省的好幾個城市考察商機,他說他和同伴們喜歡到那些能提供更大競爭空間的城市去投資,吸引他們的是中國的市場潛力,而不僅僅是便宜的勞動力。
柏邁高是中國美國商會會長。4月28日下午,中國美國商會與上海美國商會、華南美國商會在北京聯合發布了《2008年度美國在華企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該報告是中美商會發布的第十份年度白皮書,根據商會7000家會員的經驗和見解總結而成,是至今為止闡述美國在華企業狀況最為全面的一份報告。
報告最核心的結論顯示,雖然高達7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由于成本上升,中國正在失去一些競爭優勢,但他們仍然被中國市場吸引,沒有因成本之重而撤出中國的計劃。
柏邁高告訴本報:“成本上升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如果你看30年前的美國,也會發現同樣的問題。我想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很多因素,例如油價和日用品價格的上漲影響的是各個國家的所有公司,我們在面對同樣的問題。”
而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HarleySeyedin)則認為,中國其實并不是在失去競爭優勢,而是在改變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和方式,“中央政府的計劃,是鼓勵和發展更多的創新和高增值產業,遷離低技術制造業。”
其實不只美資企業,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在華經商的成本越來越高是大勢所趨,已成為大部分外資在華企業的共識,而他們也都表達了同樣的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沙利文(MichaelO‘Sullivan)在回復本報的郵件采訪中說:“成本增加對任何企業來說都不是好消息,但消費者可支配收入也會隨同人力資源成本而增加。企業的信心主要建立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以及隨之帶動的國內消費的增長。”
中國歐盟商會的2007年度歐盟在華企業商業信心調查也顯示,歐盟企業對他們的在華業務普遍持樂觀態度,大多數在華的歐盟企業是為中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
美資公司ABB(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柯睿思博士(Dr.BriceKoch)也告訴本報,“低成本并不是吸引外商來中國的唯一一個重要因素。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例如市場。我們明白,從長遠來看,成本是會從一個比較低的基礎逐步增加的。這也是中國相對于印度和越南這樣的新興市場來說要發展其他競爭力的原因。”
導致在中國經商成本上升的因素包括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人民幣兌美元快速升值等等。其中,最大的擔憂來自于對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
但上海美國商會的傅絲德(Bren-daLeiFoster)總裁表示:“新《勞動合同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城市的企業,對二線和三線城市企業的影響并不大。”
歐盟企業的代表也表達了對中國這部新法的支持。“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新的《勞動合同法》是一個進步,該法中的主要規定與歐洲的相關法律一致。然而,對于歐盟企業保持競爭力而言,重要的是該法以及其他商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 《環境保護法》,應該在所有公司企業中得到公平公正的執行,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我們已對此表示過擔憂,在實際操作中,這一點往往難以實現。”中歐商會秘書長沙利文告訴本報。
哈利的態度也是,“我們很支持(新《勞動合同法》),但最關心的是其細節,我們該怎樣去執行。”
相比之下,外資在華企業對人民幣升值因素并沒有太大的憂慮。在《白皮書》里對被調查企業的問卷統計顯示,在公司未來數年內面臨的風險排名中,人民幣升值因素排名第六。
排名第一的則是,對中國經濟有可能放緩的擔憂。
柏邁高說:“我們很樂意看到中國著重穩定的和諧發展,因為穩定發展能帶來長期的可持續的全面增長,我們并不認為資源密集型產業能對穩定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