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投”模式
同方股份,也有人稱之為“清華同方”,是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目前,清華控股持有公司股份30.22%。
很多人都認為同方是賣電腦的,其實這是對同方股份的誤讀。
種種跡象表明:同方股份正在加快其多元化產業領域的發展步伐。同方股份包括計算機、應用信息、數字電視和能源環境四大部分,業務主要包括計算機、數字城市、安防系統、數字電視系統、電子通信與裝備制造、互聯網服務、環保和建筑節能八個業務核心。
如果從1996年開始計算,到2006年底,同方股份先后孵化的企業已經達到60多個。同方股份就是一個大的孵化器,不斷地把雞蛋變成小雞,有的可能賣給社會,有的可能把小雞變成大雞賣出去,或者留著讓它再生蛋。
根據同方股份的規劃,投資的種子公司,一旦成熟,就以溢價出讓部分或全部股權,實現退出獲得資金后,再投入新的項目。
“就像一個圈,這樣畫就圓滿了,終點是一個新的起點。”同方股份相關負責人解釋。
對于將子公司分拆再上市的過程,同方將之稱為“類風投”經營模式。詳細地說就是把清華的一項技術通過投資形成公司,再由公司發展為產業,最終上市融得資金尋求新的技術。
“同方股份本身的結構非常龐大,直接參股的子公司有47家,主要核心產業子公司14家,孫、子公司近百家。”同方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
利潤助推分拆上市
2001年到2006年,同方股份通過五年調整,公司主營收入構成中,信息產業中的計算機產品在保持市場份額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其銷售收入占公司銷售收入比重由2006年的38%降至30%。應用信息、數字電視以及能源環境高毛利率的業務占公司銷售收入的比重不斷提升。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同方旗下排名前六位的業務單位規模都在10億元左右,或者利潤在5000萬元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利潤達到2個億多。包括同方威視等在內的七家子公司以及母公司的數字城市等三項核心業務的收入占2007年總收入90.5%。
國泰君安行業分析師魏興耘研究報告指出,同方股份盈利增長的核心動力來自于包括威視、數字通信與裝備制造、數字城市等優勢業務。以數字通信與裝備制造為例,同方七一三廠去年實現銷售收入44200萬元,是1998年的11倍;利潤是8100萬元,是1998年的78倍。
據介紹,同方股份每個子公司都有自己單獨核心的業務,大部分已經達到了世界前列。比如威視的產品――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目前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4個公司在做,威視的產品覆蓋了67個國家,占世界總量的70%;再比如同方知網,是國際最大的論文期刊下載中心,每年有1.5億的下載量,實現了盈利,還保持了穩定的業務增長。“像這樣的子公司我們有很多,都完全具備了上市的條件。”同方股份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
在2008年同方股份年度會議上,總裁陸致成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分公司的老總,把產業的事全管了,當然效率最高;但問題是如果有26個小同方,管理能力還行嗎?隨著創業板的推出,我們很多產業都有機會成為新的上市公司。在這個上市公司里,它的業務會更突出。這也是同方的必經之路。……上市不是目的,上市是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需要。這是我們2008年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同方股份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同方旗下子公司,是否上創業板融資的意義不大,主要是找一個好的平臺幫助企業發展。
未來同方股份利潤可能是兩塊:一是產品或工程技術服務的利潤;二是產業孵化器――子項目出讓股權謀求境內外上市。”
分拆不是全部退出股份
風險資本更熱衷于講究付出后能“快進快出”,但同方股份的“類風投”模式更注重對企業的培育。以同方數字電視業務為例,最早只是18個人的博士團,研究數字發射技術。通過同方股份培育和市場的發展,近年來,其在數字電視領域,已經形成了從設備、終端到運營與服務,從內容資源制作到增值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一般而言,風投的資本大多會在盈利后全部撤出,而同方股份分拆子公司上市時不會完全撤出,保留一定的股權控制力,分拆的公司還能繼續為公司貢獻利潤。
陸致成在對媒體的發布會上公開表示:“‘類風投’的經營模式,其核心就是通過‘技術+資本’戰略,把科技成果孵化成新的產品、新的企業和新的產業,形成了科技投資控股集團;未來要通過增資、并購、分拆等資本運作手段讓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將核心業務做大做強。”
同方股份2007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5.67億元,同比增長20.22%;實現凈利潤4.41億元,同比增長177.36%。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