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中國第一支海外中藥股同濟堂宣布即將退市,這家企業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不到一年。
在分析人士看來,這顯然意味著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國中藥產業至今沒能得到西方主流社會的認可。中國的中藥產業仍然在低谷徘徊。
不過,整體的不景氣之下,仍有眾多的中藥企業在鍥而不舍地謀求困境突圍,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本刊策劃的此次《中藥突圍》的商業主題,希冀能對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并對中國的中藥企業有所借鑒。
中醫中藥又一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2008年4月16日,由衛生部、科技部等22個部委共同主辦的旨在推廣中國中醫中藥文化的“中醫中藥中國行”,再次拉開帷幕。
不可否認,在西藥領域不斷遭遇到來自國際跨國醫藥企業的專利困擾的情況下,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優秀代表的中醫正在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關注。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有代表表示,中國醫藥業能否崛起,只能看中藥的發展態勢而定,因為在西藥領域,西方跨國企業已經建立了足夠強大的技術和專利壁壘。
內憂外患
不過,被國人寄予厚望了的中藥產業并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么強大。
4月中旬,幾乎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作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藥制造企業,貴州同濟堂宣布將回收所有流通股份。這意味著如果不出意外,同濟堂將在不遠的將來退出紐約股市,此時距其上市時間還不到一年。
主流的觀點認為,號稱中國中醫海外第一股的同濟堂的退市說明了中國的中藥產業并沒有得到西方主流社會的事實承認。
可以說明這一觀點的還有一組來自海關的數據。該數據顯示,與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亞洲一直都是中國中藥出口的重要基地,占我國中藥進出口總額的65.7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80%的中藥都是以保健品和食品而并非藥品的身份出口。
天津中新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平表示,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中藥國際化的最大攔路虎。中西醫是基于東西方文化大背景的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自然與西藥有著巨大差別。西藥化學成分少,可精確檢測其成分含量,但中藥以復方配伍為主要特點,產品中有成百上千種化學成分,不可能測定其所有化學成分的含量,而這恰是中藥出口的巨大障礙。雖然植物藥已經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但仍遵照西藥標準,與成分復雜的中藥有著本質不同。
文化差異表現在操作層面,就是各國藥政部門政策法規的限制。中藥如果作為藥品進入歐美國家大多需要通過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及歐盟相關機構的認證,但這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因為他們的認證標準是按照西藥制定的。此外,對重金屬、二氧化硫等含量的要求也阻礙著中藥出口。例如,使用了朱砂的中藥產品不可避免的含有重金屬,中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但國外卻不接受。
外患之下,中藥產業的內憂也不斷。作為我國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在中藥輝煌時期,我國曾有超過50%的人治病時服用中藥;患病就醫時,首選中藥治療者占24%;幾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過中藥。但是近期資料顯示,我國著名中醫專家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0余名驟減至現在的不足500名,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醫,這些跡象顯示出中醫藥正陷入傳承危機,中藥行業還未從低谷中脫身。[next]
榜樣的力量
不過,中藥整體的不景氣并不能抹殺眾多有志于中藥產業振興的企業和企業家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而這些企業則就是《小康?財智》本期重點報道和宣傳的對象,即便和西方跨國藥企相比,它們到目前為止,仍顯稚嫩。
同仁堂等傳統老字號品牌,便是充分運用了中藥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并形成了完整的中醫藥理論體系這一優勢,通過大力挖掘祖先遺留下來的古老藥方,并在此基礎上做二次乃至多次開發,并最終以中藥的名義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加入這一陣營的也還有1978年才成立的宛西制藥。在接受《小康?財智》的記者采訪時,宛西制藥董事長孫耀志無不驕傲地表示,宛西這家縣辦企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緣于1999年收購了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南陽仲景制藥廠,“這10年當中,我們啟用‘仲景’品牌、張仲景文化、生產仲景方劑、生產仲景經方名藥,使我們企業快速發展,成為中國知名企業。”
同樣作為老字號的東阿阿膠則把觸角伸向了海外。利用日韓及東南亞一帶華人居多,更加容易認可中國和中藥文化的優勢,東阿阿膠依靠祖先流傳下來的中藥老字號的聲譽,大力擴展東南亞市場,也業績不俗。
更為大膽的做法來自云南白藥集團。在通過不斷變換云南白藥散劑的載體而衍生出類似于云南白藥膏、云南白藥噴霧劑、云南白藥創可貼、云南白藥膠囊等一系列產品滿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時候的需求之后,云南白藥集團把中藥產業延伸的觸角伸向了日化產業,依托高科技技術提煉出來的云南白藥活性成分這一核心物質,分別以牙膏和面膜為載體進入了市場更為廣闊的牙膏和彩妝領域。短短三年間,云南白藥牙膏的銷售額就突破了6億元,并被高露潔和佳潔士列為重要競爭對手。
神威藥業的發展則告訴我們,即便中藥品牌沒有很漫長的歷史積累,只要扎扎實實提高產品質量、致力于穩定產品療效,那么,這個品牌一樣可以獲得長足的發展。這家成立于1984年的校辦企業直到1992年才開始轉型做中藥,原因非常明了:相比西藥領域競爭對手實力太強,中藥制造企業的規模也普遍偏小,市場競爭程度遠低于西藥,這樣“神威就更容易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結果,15年之后,神威由中藥行業的小字輩發展成為國內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現代中藥集團,現代中藥注射劑、軟膠囊、顆粒劑雄踞國內產銷龍頭,位列全國中藥行業五強企業。李振江成功了,更多的則是對于質量的執著。
其實,它們并不是成功道路上的“孤獨者”,和它們一樣取得成就的中藥企業還有很多,比如九芝堂、匯仁藥業、江中制藥等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比它們還成功的中藥企業也不少,比如天士力就是目前國際化道路上最為成功的中藥企業,它突破了中西藥文化的界限,把出口的觸角伸向了美國和西歐。
同仁堂、東阿阿膠、云南白藥、宛西制藥、神威藥業,這些企業的成功告訴我們,不論企業品牌是悠久還是短暫,也不論發展的難度是高還是低,只要能夠認可中藥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堅持傳統中藥文化與現代中藥技術相結合,不斷提升產品的穩定性,那么,你的企業就可以和在別的行業一樣,在中藥領域繼續取得成功。
或許有人會懷疑中藥創新的門檻,畢竟無論是云南白藥還是東阿阿膠,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品牌。但神威藥業此前只是一家中學的校辦工廠,宛西制藥則起步于一家在當時并不符合辦廠條件的縣辦企業。難道還有比這更低的門檻嗎?
神威和宛西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就有希望。
您的企業呢,做好中藥突圍的準備了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