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罪魁”俯首宏調壓力緩解

2008-07-24 11:24:24      胡學文

  峰回路轉!油價跌了,金價跌了,期銅期鋅跌了,玉米大豆也跌了……

  盡管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上周在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未來通脹的趨勢,總的來看還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但坊間已經有了通貨膨脹壓力緩解的預期。業內人士甚至開始預測,宏調政策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微調。

  石油和國際大宗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一直都被認為是本輪全球通脹壓力的“罪魁”。我國由于自身石油和糧食消費大國的特殊身份,受其影響不小。李曉超在列舉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幾大因素時,國際初級產品特別是石油和糧食的價格上漲就被認為首當其沖。不過,近段時間以來,上述最為突出的因素正發生著新變化。

  首先是國際石油價格。上周以來,國際原油“瘋牛頭”突遭重創,紐約市場油價在上周4個交易日里已累計下跌16.3美元,周跌幅達到了11%。本周延續跌勢,昨日收盤價格已經創下近7周新低。“國際油價泡沫正在破滅!”看空的分析師甚至認為,近期油價的大幅波動已經反映了市場對于處于歷史高位的油價得不到真實需求支撐的擔心,一旦美元企穩或中東地區局勢出現緩和,油價可能會跌到100-120美元區間。

  除石油外,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也歷來為關注通脹人士所重視。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日前就特別強調美聯儲必須密切關注有關通脹的信息,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對整體通貨膨脹的傳導及通脹預期的影響。從目前來看,上周多種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走低,無疑讓生活在高通脹壓力下的老百姓喘了一口氣。如芝加哥玉米期貨上周五繼續大跌,玉米9月合約周跌幅達12%;大豆也未能幸免,上周大豆8月合約跌幅達9%,鄭州白糖期貨跌幅更猛,已經創下近兩年來新低;其他商品期貨價格如黃金期貨、期銅、期鋅自上周以來也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在國際農產品價格調整的同時,我國糧食生產則傳來了好消息。據介紹,初步統計,今年全國夏糧產量達到12041萬噸,比上年增產304萬噸,增長2.6%,連續5年增產。“從目前來看,夏糧的增收有利于穩定我國糧食價格,對平抑糧食價格有很大的作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秉龍分析,與國際糧食“吃緊”形成對比,夏糧豐收使糧食自給率連續10年保持在95%的中國在高通脹壓力面前顯得更加從容。

  由于上述影響我國通脹的外圍因素正在往好的方面轉化,這也讓經濟界人士產生了國內通脹壓力一定程度上將繼續緩解的預期。業內人士表示,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在短期內出現了新變化,至少在一定的時間內將有利于國內宏觀調控的操作。

  “當前我國的通脹都是輸入型的,國際油價的下跌有助于減小通脹壓力。”不少經濟界人士持有這樣的看法。

  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的觀點則更樂觀,他上周末在深圳表示,A股能否強力反彈的兩大因素———油價大幅下跌和通脹減速都已經出現,我國CPI增速下降的態勢不會改變,并預計宏觀調控政策年底會出現松動。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他在最新發表報告中表示,通脹預期減弱、PPI向CPI傳導能力弱于預期、全球經濟將持續放緩等因素,都表明中國面臨的來自國內外的通脹壓力已經比年初有所減弱,他甚至認為實體經濟增長下滑的風險已經超過了通脹風險。在此背景下,馬駿建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可考慮予以適度放松,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也可考慮放緩。

  與擁有QFII背景經濟學家一致樂觀的態度稍有不同的是,國內的經濟學家大多比較出言謹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就表示,外圍因素轉好對我國通脹形勢的影響比較有限,主要還是要看國內因素。他同時表示,從決策層最近頻繁到沿海省份調研經濟情況來看,有可能宏調政策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微調,但具體時間還很難說。

  對于李曉超在發布會上提到“下階段要繼續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郭勵弘表示,這表明,在接下來的宏觀調控里,應該暫時不會有更緊措施出臺,最多只是保持現行從緊政策的延續性,而預見性和靈活性的字面表達則讓市場有了想象空間。不過,他認為,下半年嚴控通脹的任務仍然很緊。

  事物的積極因素出現總是很容易激起大家更樂觀的聯想———比如樂觀的網民就認為,2008年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經濟成長變慢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而通貨膨脹的主要成因是弱勢美元主導下持續高漲的原油價格,最近原油價格的大幅度下跌,無疑降低了全球通貨膨脹的預期。如果這一預期得以延續,對中國經濟來說,算得上是實實在在的“利好”!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