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改制基金:一個久違的興奮點

2008-07-26 10:11:24      李超

  七月中旬,長城證券軍工研究院的負責人喬培濤終于感到一絲欣慰:由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下稱“軍工企協”)與長城證券共同發起的軍工改制基金已經進入實質性的籌備階段。

  在不久前剛剛低調召開的軍工改制基金籌備工作座談會上,軍工企協的高層強調了運用社會資本提升軍工能力的重要意義,并對這只改制基金的試點背景、基金定位、投資對象、資金來源、運作模式、基金管理等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按照軍工企協的初步設想,軍工改制基金被定位為一種特殊的產業基金,運營模式類似于渤海產業基金。其主要投向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造的軍工企業和從事軍品科研生產的民營企業,采取非上市股權的投資方式,退出渠道則通過所投資企業上市等方式實現。

  除了發起人的資金和機構資金外,這只基金還將首次向社會募集一部分資金,這也將為那些對投資軍工企業極具興趣的社會資本,參與軍工企業改制和分享上市收益提供一條新“捷徑”。

  以時間表推進,軍工改制基金將計劃在10月18日舉行的“2008軍工資本論壇”上正式發起成立。

  投資大門漸開

    軍工改制基金的成立,感觸最深的人之一,應該是航天長峰(600855.SH)的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張金奎。據其介紹,這只基金的最初版本出現在2006年9月8日,當時張金奎在國防科工委體制改革司與軍工企協聯合舉辦的“軍工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上,提出了一個設想,“可以以國防科工委體系為核心,11大軍工集團共同出資,再加上一些社會資本,共同來投資,設立一個創業投資基金,做大做強軍工產業。”

  于時間的節點上再往上追溯,張金奎這個想法源于2004年來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文件。當時,國防科工委與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國防科技工業產業政策綱要》,提出要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步伐。2005年與此相關的政策進一步出臺。

  到了2006年,航天長峰提出的口號——“軍工上市公司是實施國防科技工業轉型升級戰略的主力軍”,得到了11大軍工集團及幾十余家上市公司,國防科工委以及證監會相關領導的認可。

  軍工企業的改制和加速發展,看似已如離弦之箭。但在這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系列問題。最為突出的矛盾是,單一的股權結構帶來的層層上報式的決策機制,“層層上報使得每個人都會得到回避風險的激勵,而回避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這樣風險是最小的。這種內在約束阻礙了軍工企業去碰風險,去發展。“張金奎認為,要打破這種制度性約束,就需要引入一種追求創新、追求發展、追求利潤的力量,“這就是投資主體多元化,而且要有不同成份的股東,不同性質的股東進來。創業投資基金的想法就可以發揮此種作用”。

  按其設想,這只創業投資基金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決定了軍工企業的決策機制不是單一股東說了算,而是由一群股東共同說了算。

  張金奎關于創業投資基金的思路在當時顯得較為“超前”。更為重要的是,2006年并不是十分合適的時機,相關的鼓勵政策和配套政策并沒有出臺,使得這個想法在彼時如“鏡花水月”。但不可否認,這個想法在某種意義上推動和啟發了日后軍工改制基金的設立。

  2007年,軍工體系內部在理順了一系列關系和意見后,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軍工企業投融資機制改革的相關文件。此中,《關于推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指導意見》由國防科工委、國家發改委、國資委聯合“出品”,也是關于軍工企業改制最核心的指導性文件。

  軍工企協股改辦一位負責人日前向媒體表示,《關于推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的指導意見》的出臺,意欲推動軍工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并指導民營企業和中介機構參與其中。

  事實上,軍工企協2007年11月、2008年3月和6月這連續三期的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培訓班,也加速了軍工企協內部對于運用社會資本提升軍工能力的認識。2008年3月, 軍工企協開始啟動關于成立軍工改制基金的調研和座談工作。

  此背景下,2008年5月,軍工企協和長城證券開始具體溝通軍工改制基金成立的事宜。

  資本的力量

    喬培濤從兩方面解釋該基金設立的初衷:一方面,軍工企業改制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包括資金困難,比如此前多家軍工企業就曾對“改制成本誰來買單”的問題提出過質疑,當然同時這一過程也蘊涵著大量投資機會;另一方面,軍工企業不同于普通企業的改制,會牽涉到保密的問題,所以普通的資金和機構介入非常不便,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渠道。

  “我們是軍工企協的長期合作機構,而且在這方面又做了很多研究。而他們有政策優勢,所以我們就共同發起成立了這樣一個軍工改制基金。”喬培濤說。長城證券在這只改制基金中預計扮演基金發起人、政策研究和推動者以及融資者的角色。軍工企協則將更多地扮演基金管理者和政策影響者的角色。

  據其介紹,軍工改制基金將主要投向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造的軍工企業,和從事軍品科研生產的民營企業。“既可以作為戰略投資者投資,也可以作為財務投資者介入。”

  軍工改制基金的運營模式類似于產業基金,或者專門投向某一行業的私募基金。在改制初期或上市之前介入,通過上市等方式退出。

  論及這只軍工改制的資金來源,“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機構,比如保險基金等;第二個來源是機構自有資金。比如發起人會有一定的投入;第三是向社會募集。”喬培濤說,開始階段,社會募集的比重會比較低,因為涉及軍工敏感性的問題。他同時表示,目前改制的主體11大軍工集團還沒有參與到這只改制基金當中來,“我們還沒有跟他們做太多的溝通”。

  盡管這與當初張金奎設想的,以11大軍工集團為基金的主要發起人相比,相去甚遠,但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改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方面,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實際上,此前不久,11大軍工集團內部也在悄悄醞釀一場投資主體多元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軍工改制的革命。

  2008年的3月8日,航天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航天投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成立慶典。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最早注冊成立于2006年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是其單一出資人,注冊資本8000萬,總資產1.66億。

  成立之初,為充分發揮航天投資作為集團民品產業資源整合和資本運營平臺的作用,集團將其持有的部分二級子公司的股權轉入航天投資旗下,由航天投資作為出資人,對劃入股權的公司進行監督管理和經營。航天科技集團先后將北京神舟航天軟件技術有限公司43.42%的股權,航天四創科技有限責任公司88.89%的股權等多家公司的股權轉入航天投資旗下。

  隨后的2008年3月,航天投資引入了九家新股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西安向陽航天工業總公司、西安航天科技工業公司、北京航天衛星應用總公司、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四川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等,注入資本金達10億元,航天科技集團依然保持其控股地位。

  成立慶典上,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表示,投資控股公司將“重點開展產業孵化、資源整合、戰略并購和投資融資等業務,通過資本的運作與流轉,推動航天民用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航天投資董事長吳艷華則認為,航天投資將成為支持航天民用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平臺,今后會在10億元的基礎上逐步增資,同時也歡迎大型金融機構和企業加盟。

  江南證券金融研究所軍工首席分析師帥再先認為,設立航天投資這樣的公司,有助于從整體上考慮如何對集團的資產進行整合,在集團核心的衛星領域如何加快發展,尤其對于規劃和強化科技集團未來在民品上的發展有很大的助推作用,而且“運用的是資本的力量”。

  對于航天投資未來的發展方向,吳艷華表示,未來的退出模式可以有很多種。比如航天投資可以將擁有航天民用技術的公司運作上市,通過資本市場退出;或者通過將技術公司直接出售的方式,獲得回報。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