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免費非萬能

2008-08-05 08:10:11      高嵩

  世界上最龐大的教育體系終于把義務教育的免費待遇從農村延伸到城市。據中國政府網消息,由中國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至此,中國人熱盼已久的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的愿望,即將實現。

  此項政策將惠及中國現有2300萬城市中小學生,屆時,全面取消“學雜費”的免費待遇將覆蓋中國城鄉義務教育。中國始于2007年初的免費義務教育改革最早從農村推廣。此種步驟,不僅由于中國農村教育體系脆弱、受教育者更為貧困而急需輸血,更因城市教育體系的復雜與不均衡,而導致免費義務教育的改革在城市推廣的難度相對更大。

  與農村總計1.5億義務教育學已獲得免費教科書不同,在城市,免費教科書將只針對城市低保家庭的子女,并未覆蓋所有城市義務教育學生。此種“雙軌制”,不僅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以及教育開支的財政限度,亦呈現了中國在教育投入上的復雜心態:在享有不同資源的受教育群體之間,應否給予同樣的公益待遇?

  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這種剛性開支保證的公平背后,直接關系著社會階層上升通道是否擁堵、社會差異可否減少等根本性問題。反觀中國的現實,教育的不公,卻被視為最大的不公——這不僅給草根階層通過受教育改善自身狀況增加了障礙,亦給社會的沖突增加危險的可能。在城鄉之間,義務教育機構的水平差異顯而易見;在城市內部,此種不公則突出地體現在教育資源的過度失衡:盡管都屬于官辦機構,但學校間無論師資還是設備,差異懸殊。在應試教育色彩濃厚的中國,這自然會導致學生因在不同學校享受義務教育,而有不同的個人前途。

  中國城市教育的不均衡還體現在,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而大批新加盟城市的農民群體,囿于1949年來形成的城鄉二元戶口體系及其派生出的歧視性公共福利政策,即便離鄉入城,也很難在其棲身之處,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義務教育待遇。

  中國政府此次公布的新政策,為解決教育不公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無疑邁出了重要一步。新政策引人注目地宣布:切實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對符合當地政府規定接收條件的隨遷子女,要統籌安排在就近的公辦學校就讀,免除學雜費,不收借讀費。”

  考察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史,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是很多地方發展的必由之路。18世紀的曼徹斯特和格拉斯哥在短期內,人口即增長了3倍之多。這樣的故事,今天正在中國的城市中上演。中國規模驚人的城市化進程,入城農民的子女就學難題若無妥善解決,必會給未來遺留諸多麻煩的遺產:社會階層分裂對抗,貧困、失業持續困擾相對固定的人群,社會階層之間流動困難,等等,均會給社會的穩定帶來威脅。

  二戰結束,戰敗的日本為擺脫經濟蕭條、加快戰后重建,決定從1947年起,對全民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數十年后,這一政策為日本的經濟騰飛貢獻了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不僅在日本,在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完善、全面的義務教育體系,均是為國家儲備受良好教育、具備創新能力的勞動者的關鍵。

  在急于改變增長方式的中國,今天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需要解決義務教育體系的不平衡問題:龐大的制造業面臨升級換代的壓力,眾多中小企業需要更多活力和創造,農村勞動力仍需不斷向城市轉移——減少義務教育階段的差距,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對實現中國經濟升級換代而言至關重要。

  對于政府收入逐年上升的中國來說,提升城鄉義務教育質量的關鍵,不僅要拓寬免費義務教育的范圍,更需中央財政繼續大幅提升教育的投入,對欠發達地區或低收入人群提供資助,讓更多落伍的教學機構能獲得提升,以保證每個公民在不同的地方,能獲得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這一過程,不是大躍進式的急功近利所能實現,也非簡單的免費能夠解決。與其他福利性政策相比,中國的教育存在更為復雜的現實與矛盾。此次免費義務教育的拓展,顯然不是萬能藥方——如何解決現存于中國的教育不公問題,尚待結構性的制度重建以漫長的時日去求證。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