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如何從精英走向大眾

2008-08-11 21:17:57      劉仰

  奧運會歷史上,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堅持非職業化的原則。后來有人說,再這么下去,奧運會比賽的水平和精彩程度與各項職業杯賽的差距會越來越大,于是,奧運會不得不接受了職業運動員,改變了早期制定的非職業化原則,由此,我們才可能在奧運會賽場上看到NBA明星。那么,奧運會早期,為什么要制定“非職業化”的原則?

  顧拜旦等人創建現代奧運會時,非職業化原則所針對的對象,并非今天意義上的“職業運動員”。職業運動員是在體育市場化、商業化的情況下出現的。100多年前,現代奧運會的理念和形式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還沒有大規模的體育市場化、商業化,大批職業運動員的出現,主要在二戰結束以后。

  顧拜旦等奧運會創始人有一個觀念與今天的人們不太一樣,他們主張奧林匹克精神屬于社會精英,也就是上流社會,因此,最初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大都是有錢、有階層的人物,奧運會本身也不是賺錢的項目,反而是賠錢的。比方說,第一屆奧運會在希臘舉辦的時候,因為沒有錢,遭遇了很大困難,甚至引起希臘的政局動蕩。最后組織者不得不向全社會募捐,經費數量還是不夠,又開始發行紀念郵票,目的也是籌集經費。

  在這種社會精英的奧林匹克意識下,所謂“非職業化”原則,與我們今天的理解不太一樣。比方說射箭比賽,奧林匹克非職業化的意思是說:社會精英拒絕同獵人一起比賽;比方說游泳比賽,拒絕同漁民一起比賽;比方說騎馬比賽,拒絕同牧民一起比賽;等等。

  奧林匹克早期的這個非職業化原則,原因之一是,很多古老的體育比賽項目,都來自生活和職業訓練,都具有較大的實用性,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實用性表現在軍事方面。在具有實用性的體育比賽項目上,某個運用這一實用技術的社會職業,自然就會占據一定的優勢。因此,從社會精英的奧林匹克精神出發,這種職業化的傾向就是要被排斥的,否則,就顯得不公平。

  為了防止職業化對奧林匹克的影響,現代奧運會出現后,誕生了一批新的比賽項目,或者說一批新的比賽項目被納入奧運比賽內容,例如籃球、兵乓球、網球、羽毛球等。這些比賽項目的一個特點是,不具備實用性,因此也沒有職業化傾向,只是成為社會精英們消遣、娛樂的對象。

  然而,令人沒有料到的是,這些不具備實用性的體育比賽項目,最終成為體育市場化、商業化的主力軍。社會職業的實用性消失了,卻培養了一大批職業體育明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球體育市場快速形成,職業化已不再是早期奧運會眼中的漁民、獵人、牧民等社會職業,而成為以體育為職業,靠比賽謀生的職業運動員。奧運會曾經試圖同時抵制這一類新的職業化傾向,但最終放棄了變了味的“非職業化”原則。

  早期奧運會的社會精英原則,排斥職業化,現在奧運會完全接受職業化,這兩個“職業化”的概念是不一樣的。這種轉變也說明,奧林匹克運動真正變成了一項大眾運動,而非上流社會的愛好。當人們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大眾社會的時候,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大眾體育,而奧運會顯然已經成為其代表。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