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豐田的精益化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2008-08-12 14:22:42 挖貝網
德爾福前任中國總裁趙克強來函相告:欲將精益思想的概念和方法引進中國,“以期精益在中國企業生根”。為此,他還邀請世界級精益大師詹姆斯·沃麥克等數位專家來華演講,為精益思想的推廣助威。
此乃中國汽車行業之幸事,但也不免有些許擔心:在底特律收效甚微的思維,在中國必定會遇到更多的阻力。
精益生產方式由對豐田生產方式(TPS)的討論演化而來,它當初的目標是幫助通用、福特等北美汽車公司走出困境,并能研究出世界汽車業發展的新方向,它一直受到格外關注。由于北美廠家眼下的經營壓力再次加重,對精益生產方式的討論,也相應地緊迫。
如果是在1984年,這種課題或者說學術性的研討,通過對北美、歐洲和日本汽車制造廠家在產品研發、銷售及售后服務、零部件供應及其整車廠家與它們的關系等一系列彼此關聯的問題的比較,可以給底特律指出一條可以看得見的道路,但今天再停留在這樣的層面上追問底特律的問題,已經有些“落伍”。
因為底特律已經耽擱了21年,那時北美汽車工業面臨的問題便是眼下的問題———詹姆斯·沃麥克等一批集聚麻省理工的專家在其研究性的著作《汽車的未來》中指出:“北美與歐洲的汽車工業現在所依賴的技術全然與當年亨利·福特所用的大量生產方式所差無幾,而且這些技術全然沒有能力與日本汽車公司開拓的一整套新思想和新方法去競爭”。
在過去的這些歲月里,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現在D/C的美國子公司)三家汽車廠家都嘗試吸納日本汽車廠家先進的資源:通用汽車與豐田成立了NUMMI(新聯合汽車制造公司)、參股富士重工、五十鈴;福特汽車與馬自達結盟;克萊斯勒與三菱汽車合作。當時,底特律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它們進入日本市場,同時可以總結日本汽車成功的原因。經過20多年的檢驗,以這種方式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努力收效不大。
與此相應,豐田汽車在北美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的市場份額、銷量、營利能力等逐步超越了北美的制造商。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日本的5家汽車公司都大幅度地獲得“豐收”,而通用和福特的北美業務繼續虧損。
由此得出的問題是:豐田方式海外移植的關鍵是什么?以“杜絕浪費、創造價值”為核心的精益生產方式難道只有日本汽車廠家才能順利地在海外應用?這或許不是新問題,但在北美汽車行業中鮮有給出答案的廠家。
不可否認的是,包括中國的汽車工廠和制造商在內,精益或者更先進的經營理念是它們必須逾越的一道檻。排除中國消費者停留在口頭的對日本企業的情緒外,精益思想會被更多地想象成為純粹的豐田和其他日本汽車制造商的操作模式,所以推廣這種策略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通過翻閱國際汽車計劃專家的研究結果,同時參閱中國汽車的現狀,我覺得北美汽車焦點的問題在于那些廠家是否執行了精益生產方式的規則,并把這種方式北美化。這一由生產領域總結出來的經驗,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已經變成了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戰略,所以北美廠家的難題變成了———從公司的整合競爭力上考量———它們是否是一家精益企業。
在中國,這一問題更復雜。
以一汽集團為例,其與豐田汽車建立合作的過程,是豐田汽車推行其日本式運作的過程,一汽集團肯定難以接受日方的操作。之前,在一汽集團天津工廠,部分工人因為難以接受日本式的管理模式,曾采取了罷工行動。毫無疑問,這只是一汽和豐田合作中暴露的問題微不足道的部分,但它說明了豐田與一汽集團合作的難度:一個濃縮了中國半個多世紀汽車文化的公司,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吸納豐田汽車的特性。
在這種情況下,豐田汽車一定會在中國尋找第二家合作伙伴,因此廣州豐田的成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換言之,豐田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的過程,是其嘗試實施豐田生產方式的過程,只有完全能實施這一手法的合作方,才是豐田汽車最中意的對象,兩個豐田工廠在中國落戶的根本是豐田方式在華的博弈過程。
與底特律不同的是,中國的汽車廠家還很難意識到學習精益戰略的重要性,現時的市場競爭還沒有將中國汽車引到北美、西歐等市場的競爭層面,過分以合資為主的發展路徑,使合資汽車公司的走向,只能依賴于合資方的決策,歐美汽車公司在海外不能落實的策略,不會輕易復制到中國?;蛘哂羞@樣的廠家,也僅僅局限于試驗的階段。
更為重要的是,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國的汽車市場憑借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可以暫時延緩甚至掩蓋真正全球化競爭帶來的危機,會給精益的推廣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如趙克強所言,一個公司的質量與制造體系與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廠家需將此融入自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其實,學習精益生產方式并不是單純地學習豐田或者日產,而是學習一種更經濟、更具競爭力的生存方式,企業須能養成它們的文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