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時代的中國經濟

2008-08-13 21:36:00      孟登科

  連遠在黑龍江的農民也難以逃脫高油價的沖擊。

  黑龍江省黑河市四家子鄉農民何樹文同樣是高油價的間接受害者,他是一個種著500畝大豆、100畝小麥的農業大戶,但一提起化肥價格,他就膽戰心驚,原因是高油價拉高了化肥價格。

  國產的磷酸二銨去年三四月份每袋138元,現在已經漲到了240元,“有的質量好點的產品還買不到”,45%的復合肥(俗稱大力王),從去年的115元漲到了175元,“供貨商說還要漲”。

  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已嚴重威脅中國經濟發展。目前,各地出現了新一輪的油荒,石化產品又開始漲價,并將逐漸傳導到下游等眾多行業。

  油價十年瘋漲十倍

    2008年6月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猛漲10.75美元,收于138.54美元。創下兩項歷史記錄:最高收盤價、最高單日漲幅。

  1998年,國際石油價格處于低谷,在10美元一線徘徊。僅僅在十年后,一夜之間,油價的一次漲幅就超過10美元。

  去年1月,原油每桶50美元;去年8月,漲到75美元;而現在已經超過了130美元。一桶原油每上漲1美元,對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阿拉伯來說,每天就將多進賬970萬美元。盡管如此,沙特石油部長前不久指出:“目前石油價格的上漲沒有道理。”另一個石油輸出國科威特的財政部長也指出,目前的油價太高了,“合理的價格應該是每桶 100美元左右。”

  在這場整個世界都為之買單的游戲中,石油價格在非理性地上躥。

  世界各地的石油生產成本很不相同。依照上世紀90年代的數據,最便宜的中東地區每桶的成本僅為1至3美元,英國北海的油田則為4至21美元。當時的報告說,國際上大石油公司的平均“井口成本”大致為每桶9美元,加上運輸費用和必要稅費,生產商的平均保本水平在12美元上下。

  假設石油的生產成本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增長了2倍,則其平均成本為36美元。當原油價格接近140美元時,每桶石油的利潤就高達100美元,利潤率超過300%!

  在如此瘋狂的石油價格背后是什么呢?它是一個短期內的價格還是未來的長期穩定價格?

  “我個人的看法是,在未來五到十年時期內,如果供給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可能整個高油價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供職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石油問題專家鄧郁松說,當被要求給各種因素對油價的貢獻度做評估時,他說:“供求關系貢獻了40%,美元貶值貢獻了40%,其余是投機等其他因素。”

  高需求增長 推高油價預期

    “還是供求決定價格”,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中國和印度等“后來”石油消費國的需求預計將持續高增長。當高需求預期轉變為稀缺預期,加上投機推動,就促成了這一輪油價的持續上漲。

  2007年中國新增的能源需求占世界整個新增需求的45%(歐盟和日本的能源需求處于凈減少狀態)。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世界能源總消耗的比重逐年增加一個百分點,至2007年的17%,這個比重僅次于美國(占比20%),甚至高過歐盟(占比15%)。

  這是基于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判斷,尤其是對中國和印度等“后來”石油消費國的需求持續高增長預期。這種高需求預期就是,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石油需求仍將繼續強勁,增長量會很大。因為“后來”的石油消費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多,人均消費量非常低,石油消費現在還剛剛開始,需求處于上升期等因素造成的。

  有人預測,到2010年,亞洲日進口石油將達到2000萬桶,將是美國目前的兩倍。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這種高需求預期很自然地轉為中長期石油稀缺預期。當高需求預期轉變為稀缺預期,加上投機推動,就促成了這一輪油價的持續上漲。

  實際上,石油價格上漲還是供求導致。目前石油供需情況是:需求大幅度增長,供給方一方面不著急賣,認為未來還能漲;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已經賺到了足夠的錢而不急著賣。

  2004年底以來,油價上漲三倍多,而需求增長依舊。

  另一方面,這次石油價格飆升情況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在以往,世界石油的需求方主要是發達國家,它們都沒有實行補貼制度,在高油價下,人們自然會減少石油的需求。比如,兩次石油危機使得法國石油的消費量在其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下降了15.8%,日本下降了12.9%。

  而這一次,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在新增需求方面占了大頭。而中國、印度,此外還包括新的用油大戶中東地區,都對國內用油進行補貼。這樣做當然有這樣做的道理,不過,僅僅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其實就是鼓勵石油消費。所以,只要這個補貼政策不取消,高價格對需求的抑制就不能顯現。其他國家因高油價而減少的需求,會被這些國家強勁增長的需求彌補。

  實際情況正在說明這一點。2002年到2006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增加了66%。中國目前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已接近50%,石油需求依然快速增長。

  能源掣肘中國經濟發展

    中國石油大學董秀成教授對記者表示: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中國不可能一下子放開油價。如果油價和國際接軌,將對農業、漁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都產生巨大沖擊。

  業內專家預測,以今年的石油價格與中國進口油品量計算,僅僅由于石油漲價,我國經濟運行成本就會上漲1600億美元,相當于人民幣1萬億元以上,這個數字超過了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利潤總和的一半,同時相當于2007年GDP增量部分的40%,這意味著,如果按照國際市場價格放開油價,我國產業瞬間平均提高40%的成本。

  我國政府面對嚴峻的通脹形勢,決定繼續補貼煉油企業,以維持國內低油價的局面。5月末,中石化再次獲得123億元補貼,這是3年中補貼數最大的一次。據測算,目前中國成品油價離國際水平有40%以上的差距,國家對于油價的隱性補貼在2007年已經超過2200億元,占GDP的0.9%。

  面對國內外油價倒掛日趨嚴重的窘境,出席中印日韓美五國能源部長會議的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于6月7日表示,國內成品油價格也計劃與國際接軌,但必須暫緩執行。張國寶認為,當前正值國際石油價格出現飆升的時期,如果快速推進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必將對農業等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影響要遠遠大于油價上漲的影響。因此暫緩成品油價格改革有利于穩定社會經濟。

  中國的決策部門顯然非常重視石油的供應問題。這解釋了中國為什么會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急切地尋求石油資源。對于信奉“手上有糧,心中不慌”哲學的中國人來說,當你有大致一半的石油供應來自不可琢磨的、被各種勢力操控的外部市場的時候,你沒辦法不感到緊張。

  依照中國海關部門的統計,2006年,中國進口原油1.4518萬噸,2007年為1.5928萬噸,估計2008年將超過1.7萬噸。假設每桶為石油出口國貢獻凈利100美元,則2008年,中國將總共為石油出口國貢獻17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19萬億元。這個數字幾乎相當于2007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

  下游行業形勢嚴峻

    “國際航線飛一條虧一條。”南方航空航油管理部經理彭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些行業已經直接受到國際高油價的沖擊,航空業是其中的代表。

  由于國際油價的持續高漲,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線受到致命打擊。一年內,國際航油的價格就升了一倍多,曾一度達到173.55美元/桶,在航空業內,如果航油達到200美元/桶,所有航空公司都將遭遇滅頂之災。

  作為石油的下游產業,原料漲價已讓鞋、玩具、化肥等行業面臨嚴峻考驗。

  福建晉江陳埭鎮,這個全國聞名的鞋都正在面臨著巨大壓力。志勇鞋底廠的負責人丁義勇告訴記者,僅僅從5月20號到6月9號,熱塑性橡膠(SBS)就上漲了3000元一噸,漲幅達到20%,平均每天漲1%。SBS是石油的下游產業,供貨商解釋漲價的直接原因就是“石油漲價”。

  水漲船高,鞋底的出廠價從6元漲到了6.7元左右。“成本增加了一塊多,但是成品價只能增加七毛。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這個年生產能力三四百萬雙的鞋底廠,在陳埭鎮不過是中等規模,但因成本上升而導致利潤減少就達數百萬元。“鞋底的主要原材料塑料,屬于石油的下游產品,鞋底成本漲價是普遍的。”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也在玩具業發生。

  國內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需要提前做好應對“高油價時代”挑戰的扎實措施。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