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比較式調研”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2008-08-14 10:46:31      黃磊

  一段時間以來,受原材料成本加速攀升、銀根持續收緊、市場需求不斷收縮等多重不利因素作用,中小企業的經營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

  在中小企業相對集中的珠三角地區,區域的決策者們正在醞釀應對之策。

  記者從廣東經貿委獲悉,今年上半年,廣東省中小企業相關部門由一、二把手帶隊,以優化廣東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為主題,深入不同省市進行“比較式調研”。

  “廣東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整體上來看在全國是領先的。”有參加此次調研的人士坦言,“但也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發現我們的不完善之處和短板所在。”

  近日,調研組已經把調研成果集中匯總,并以報告的形式向省里上報。“異地調研的區域主要是四川、重慶兩省市。”上述人士告訴記者,“省內主要去的是深圳、東莞、肇慶、云浮等中小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

  經過比較,調研人員肯定了廣東在融資方面所做的成績,“廣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尤其是擔保體系建設取得了起步晚,但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成績。”但,跟有關地方相比,廣東中小企業的稅賦還有下調空間。

  緩解融資難題 政府需更有作為

    通過對重慶的實地調研,調研報告認為,“兩省市政府都加大了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非公經濟的財政資金扶持力度。”

  數據顯示,廣東省從2003年起到2007年止,每年都安排了2億元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占到地方財政資金的0.7%。

  而重慶市2008年安排了8000萬元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扶持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這個比例占到了地方財政資金的1.02%。

  參與調研的人士告訴記者,盡管從總量上看,廣東遠超重慶,但是,從比例上來看,重慶超過廣東近50%,“珠三角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因為珠三角地市政府的“再補貼”能力大部分強于重慶市區一級政府。

  從重慶返回廣東之后,調研組在廣州召開了由省直部門和企業參與的兩個座談會。有地市中小企業發展部門的負責人表示,在財政資金使用權限上,廣東并不像重慶市中小企業行政主管部門那樣有較大決定權。

  重慶市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是在市財政預算內,由市中小企業發展指導局統一安排使用方向;而廣東省每年都是由省經貿委中小企業局和省財政廳共同安排使用方向。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此次重慶調研帶隊、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劉煥泉直言,但中小企業和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個關鍵性障礙,銀行對中小企業不了解,中小企業對銀行各種金融產品缺乏認識。

  此次調研報告,肯定了廣東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方面所做的成績。其中,“推動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擔保體系建設、搭建銀企合作平臺、開設中小企業信貸品種和降低融資門檻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尤其是擔保體系建設取得了起步晚,但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成績。”

  兩個省市的對比數據顯示出,目前,廣東省有信用擔保機構441家,據對其中登記備案的162家統計,注冊資金總額150.2億元,平均每家注冊資金9271萬元,累計為中小企業擔保額1862億元。重慶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也取得了較快發展,目前有信用擔保機構65家,注冊資金額43.3億元,平均每家注冊資金6654萬元,累計為中小企業擔保額341.5億元。

  配套政策存完善空間

    此番異地調研,珠三角的決策者不僅矚目企業所反饋出的市場環境,而且,關注地方政府政策平臺的搭建狀況。

  “從區域的最高一層級的比較上來看,兩地是旗鼓相當的。”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廣東省省一級和直轄市一級政府,都搭建起完善的輔助平臺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從2003年至今,兩省市都出臺了《條例》及大量法規政策:廣東省出臺了《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其13個配套政策;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中小企業促進條例》,《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12個配套政策。“但在這些法規政策的具體規定上,廣東省與重慶市有差距。”調研報告指出。

  事實上,重慶方面在發展目標、工作職責、資金扶持、融資擔保、創業扶持、民企投訴等七方面的規定都細化到更具可操作的層面。

  該調研人員特別讓記者注意,在民企投訴問題上,重慶市的《條例》規定中小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有關部門接到投訴、舉報后,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書面答復投訴、舉報人,而且還要求有權處理的部門應當在15個工作日內作出處理決定,書面答復投訴、舉報人。

  從區域的最高一層級政策體系比較之后,是對兩個區域次一級政府的集中關注。直轄市的轄區和省內的地市,如何把綱領性的政策進行地方落實,也在此次調研的重點關注的范圍之中。

  在此次調研過程中,調研人員實地發現,為促進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非公經濟發展,兩省市都出臺了有關考核辦法,建立考核管理制度,但兩地的具體情況還有細微的差別。

  在考核內容上,重慶市考核的對象是各區(縣)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主管部門負責人,而廣東省只考核地級以上市政府。

  減稅呼聲高企

    “稅收優惠,這是幫助中小企業過冬的實實在在的補貼。”廣東順德元貝家具廠的邢劍榮在最近一次區組織的調研活動中,表達最多的是希望減免稅收。

  事實上,現行增值稅稅制把工業企業年銷售額超過100萬元的定為一般納稅人,低于100萬元的定為小規模納稅人。而對于中小工業來說,絕大多數都屬于小規模納稅人。

  “作為小規模納稅人,在生產經營上必須按規定執行‘進項稅額不允許抵扣,也不得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規定。”邢給記者解釋,這些政策加重了小規模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另外,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偏高。工業企業為6%,商業企業只有4%。調研報告中直言,稅收給中小企業帶來的壓力,“工業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工業行業納稅人的稅負要比其他行業納稅人的稅負重;工業行業中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相比,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又超過一般納稅人的稅負。”

  調研組認為,在稅收優惠方面,重慶市國稅局、地稅局出臺了《關于貫徹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決定的通知》,從13個方面規定了稅費優惠的具體的措施。這樣的做法“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在獲得國家優惠稅收政策的前提下,還可以享受重慶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稅收優惠”的政策性工具不僅僅直接的指向中小企業,還指向為中小企業輸血的金融機構,這就使得稅收杠桿的作用間接的也能落在中小企業身上。

  調研發現,在鼓勵為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民營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對其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取得擔保業務收入,3年內免征營業稅,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可再免兩年營業稅。目前,廣東省尚未出臺過類似重慶市稅收優惠方面的規定和政策。

  劉煥泉分析,“在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趨緊的大環境下,廣東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困難之下,中小企業仍在蓄力成長。在8月7日,結束的廣東省中小企業局長座談會上,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對外發布統計數字,到今年6月末,全省有個體私營企業353.5萬戶,同比增長13.6%,其中私營企業71萬戶,同比增長22.4%,個體工商戶282.5萬戶,同比增長11.6%。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