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商業銀行建成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已經為全國1300多萬戶企業和近6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
圖為北京朝陽區北苑社區舉辦征信知識宣傳活動現場 燕平攝
楊先生所在單位在楊先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用其身份信息貸款20萬元,并3次未按期還款,使楊先生在銀行的征信系統里留下了不良記錄,貸款被阻。多次協調未果后,楊先生將單位告上了法庭。記者近日從新疆烏魯木齊市各法院調查了解到,這是烏市第一起信用權官司。而像楊先生這樣無辜的“信用不良”者,在新疆約有千人。有信用的人卻上了銀行的“黑名單”,不禁使人產生疑問:個人信用由個人征信系統作記錄,但個人征信系統的“誠信”該由誰來保障?
單位冒用員工名義貸款“拖欠還款”
5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楊先生應聘到烏魯木齊市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做業務員,2007年,已在這家單位工作了4年的楊先生攢下了一些積蓄準備買房。
房屋總價18萬元,楊先生交了首付款,剩下的房款打算以銀行按揭的方式支付,然而,銀行的按揭手續卻辦得異常緩慢。
20多天不安的等待后,楊先生接到了銀行方面打來的電話:經審查,不能向楊先生發放貸款,因為他曾向中國工商銀行新疆分行營業部借過20萬元,還沒還清,而且他還有3次沒有按期還款的不良記錄,這些信息已被記錄在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里。
“我從來沒向銀行借過錢啊,怎么回事?”楊先生蒙了。
帶著疑問,楊先生來到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征信管理處,工作人員為他打印了一份《個人信用報告》。
楊先生看到,早在2003年8月15日,就有人以他的名義向中國工商銀行新疆分行營業部貸款20萬元,貸款期限是5年,報告還顯示他有3次未按期還款的不良記錄。
楊先生又找到了放貸銀行,這才知道,原來是他所在的單位用他的身份信息向銀行貸的款。
像楊先生這樣的情況,在他們單位還有兩百多人遇到。
2007年年底,楊先生找到單位,希望單位能幫他消除銀行的不良信用記錄,但單位的態度就是讓他“再等等”。在和單位協商5個月依然無果之后,楊先生以信用權被侵犯為由,將所在單位起訴到烏市水磨溝區法院,要求單位消除他在銀行的不良信用記錄,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2萬元。
今年6月底,在法院的調解下,楊先生和單位達成了協議:單位承諾在三日內幫助楊先生消除不良記錄。
“法院已調解讓公司消除我的銀行不良記錄,可兩個多月過去了,‘不良記錄’依然存在,我該怎么辦?”楊先生很無奈。[page]
個人信用檔案內容頗多“可能出錯”
據記者了解,目前,僅新疆全區已有近134萬人的相關信息被錄入個人征信系統,他們都是在銀行開過戶、辦過銀行卡、幫朋友做過銀行擔保、貸款買過車、房的人。
此外,在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企業征信系統里,還錄入了新疆區內10.7萬多個企業的基本信息、信貸信息及相關信息。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銀行系統顯示用戶信用情況不良,該用戶不僅貸款會受阻,而且隨著征信系統的完善,企業招投標、個人就業等都會受到影響。”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征信管理處相關負責人稱,這套系統運行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潛在信貸風險。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還在開發一套信用評分模型,這個模型確定后,信貸風險的控制能力會進一步提高。
他說,當然,信用報告也可能出現差錯,用戶在辦理貸款、信用卡等業務時,提供了不正確的信息或是不法分子盜用用戶名義辦理信貸業務或是銀行工作人員因疏忽錄入錯誤信息等技術性錯誤,均有可能造成差錯。
為此,各商業銀行均提供個人信用查詢服務,用戶如想查詢個人信用情況,僅需憑本人身份證,到任何一家商業銀行信貸網點提交查詢申請表即可。
用戶如發現個人信用報告出錯,可以直接向征信中心提出或委托出錯商業銀行經辦機構提出異議處理的申請。
另據介紹,將來征信系統內還將采集個人學歷、工作單位,甚至繳納電話、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費用記錄以及法院民事判決和個人欠稅等公共信息。
個人征信系統信息滯后“有待完善”
有銀行業內人士稱,目前個人征信系統還存在不完善之處,如系統中的資料信息滯后現象明顯,已經歸還了貸款而系統中沒有及時進行更改,另外,系統中有些不良記錄并非客戶惡意行為,比如有些客戶忘記還款而本人并不知道,有些客戶因出差或出國無法還款造成了不良記錄的存在。
新疆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磊認為,個人信用記錄的建立,將促進個人重視自己的誠信行為,對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但這項制度應強化細節的管理,如果細節上存在瑕疵,使得有信用的人進入黑名單,就會造成他們對信用制度本身的不信任。個人征信制度的建設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其數據的收集、公開、使用、個人隱私的保護等都離不開法律的支持,由于很多個人信用數據的采集都是在當事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避免信息不真實給客戶帶來損失和影響。銀行應避免因細節管理不周傷害客戶,最終損害客戶信用。個人征信系統目前存在的不完善之處,如果不予以解決,反過來很有可能影響到個人征信體系的公信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