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發生在浙江金華的山東籍軍人孟祥斌舍身救人的壯舉,迅速成為當地各媒體高度關注的焦點,并成為這一年度當中最讓當地450萬人民牽掛的事件。
短短7天后,英雄孟祥斌入選“浙江驕傲—2007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評選提名人物; 12月12日,孟祥斌入選2007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物。一個英雄和一座為之感動的城市演繹出的真情故事,感動了全中國。
在對孟祥斌事件的報道中,報網互動在事件傳播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報網互動滾動報道
在對孟祥斌事件的報道中,《金華晚報》新聞媒體工作室和金華新聞網一道利用網絡的即時播報功能,充分發揮報網互動的優勢,率先在網上發帖互動、滾動播放,并把能收集到的信息及時貼到網上,讓讀者及時獲得事件進展的相關信息,并與網友進行深層次交流互動,基本上實現了24小時的滾動播報,并進一步挖掘出事件的深層意義。
11月30日上午11時20分事件發生后,到12時零6分,就有網友在金華新聞網“《金華晚報》新媒體互動專區”上發了“婺江里救人死了個人民解放軍”的帖子;12時47分,有網友發長帖,并上傳現場照片;12時50分,網上就有“向英雄致敬!”“沉痛哀悼”之類的跟帖接連不斷。該話題網友反映熱烈,點擊和留言很快超過5000人次。市民對此的高度關注也使報社加重了對事件的版面處理,《金華晚報》12月1日頭版頭條刊發《駐金某部軍官孟祥斌舍身救人魂歸婺江》的長篇消息和醫院救人的圖片,在二版整版配發市民焦急等待英雄上岸的現場圖片、英雄生前標準照以及英雄妻女痛不欲生的圖片。
報網對事件的集中重點報道又進一步刺激了市民對此事的關注?!督鹑A晚報》讀者在網上第一時間倡議祭奠英雄。當晚21時19分,“《金華晚報》新媒體互動專區”有網友發帖《紀念一種精神—記參與救人而離去的英雄》,呼吁市民在明晚6時到事發現場去祭奠。12月1日下午5時許,當“《金華晚報》新媒體工作室”和晚報網友的花圈送到時,城南橋英雄離開的一側已是長長的花圈隊伍。12月2日,《金華晚報》以頭版和二版兩個整版追蹤報道了悼念英雄的有關活動,把悼念英雄的氛圍推向了一個新高潮。
12月2日晚上,《金華晚報》讀者代表一行10人,帶著全城市民、讀者、網友對英雄孟祥斌的敬意,從來信、新“金華社區?《金華晚報》互動專區”的論壇發言、《金華晚報》“空氣人”讀者互動QQ群的近萬條發言中精選了近百條祝福語結集成冊,送到了英雄遺孀手中。12月4日英雄遺體告別儀式舉行的當天,《金華晚報》更是以四個聯版的形式對事件作了全方位的報道,對單個事件的關注程度達到了空前。在整個事件的報道中,到12月27日止,《金華晚報》推出與英雄有關的稿子近200篇,僅專版就有24個,其中報網互動有5個版,圖片版有3個。[page]
報網聯手引導主流輿論
11月30日下午英雄犧牲的消息發布在網上后,網友討論熱烈。眾多網友對英雄的壯舉表示敬意,但也有一些網友提出了“國家培養了這么多年,一個年輕有為的中尉去救一個輕生的女子值不值得”,網管人員立即設法把這種討論引導到“英雄從10多米高的橋上跳入冰冷的婺江救人,縱身一跳的英雄壯舉”上來,把網民的關注焦點引導到英雄舍身救人的崇高品質上來。在12月1日的報紙上,又十分突出細節:當時孟祥斌正帶著來金探親的妻子和女兒逛金華城經過城南橋,當時的他穿著便衣,聽到喊救命時二話沒說就跑到欄桿邊,撇下年輕的妻子和3歲的女兒跳入水中救人。用新聞報道把廣大市民的注意力引導到“感動”上。
當悼念的人群太多堵塞通濟橋交通,有關方面決定把悼念現場移到市殯儀館,有市民不理解在網上發牢騷時,網管人員又進行了疏導,使這種情緒及時得以轉移。當有關方面考慮殯儀館場地有限、擔心人多發生擁擠事件時,《金華晚報》新媒體工作室立即開通“送別孟祥斌互動專線”,讓不能親自到現場的人們也能表達哀思。當英雄遺體告別儀式后金華市民還沉浸在悲痛中時,網絡和報紙已開始注意把人們的悲痛引向對“孟祥斌精神”的討論上來,唱響了“學英雄見行動”的主旋律。12月中旬,《金華晚報》又把學英雄精神上升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推出了《要留正氣在人間》《緬懷英雄背后的道德期盼》等深度報道,把廣大市民的關注焦點引導到對英雄壯舉的理性思考上,進一步對孟祥斌感動金華這座城市進行深層解讀。
如今看來,對英雄孟祥斌事件的報道,報紙和網絡緊密結合,有效地引導民間的輿論場,在媒體上把正面的、主流的聲音放大做強,把雜音壓小變弱,讓主流輿論形成了主旋律。
推波助瀾報網成催化劑
英雄救人犧牲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但英雄壯舉能讓整座城市感動的畢竟不多。孟祥斌舍身救人事件能掀起金華整座城市的悲情,除了他本身事跡令人感動外,也與本地媒體的超乎常規報道尤其是報網在輿論場上的推波助瀾分不開。
從事件一發生,《金華晚報》就沒有停留在就事論事上,而是把它放在民眾渴望正氣、社會呼喚英雄的層面來看待。對這一事件的采訪報道,不僅是哪幾個記者、哪幾個編輯的事,而是總編直接策劃指揮;不僅是各部門在協同作戰,而且全報社的力量都參與進來,不惜篇幅、不惜版面對英雄的事跡進行挖掘。
正由于對英雄事跡的挖掘和報道超乎常規,一系列感人的細節漸漸為人們所知:當孟祥斌妻子要拉住丈夫時,他說:“我是一名軍人!”就不顧阻擋縱身跳入10多米的水中;當看到丈夫沉下水去,妻子癱倒在地,3歲女兒拿著爸爸跳江救人時脫下的鞋子撲向媽媽懷里哭喊:“爸爸沒了、爸爸沒了……”當兒子骨灰被送回山東老家,年邁且患病的英雄母親卻安慰媳婦:“不哭,咱不哭。”
報網互動,大篇幅的感人報道和海量網上信息,使民眾情緒不斷疊加。于是了解孟祥斌事跡的市民深深地被英雄感動:3萬多市民自發趕到殯儀館與英雄告別,七尺男兒淚流滿面……(作者分別是《金華晚報》總編輯、總編助理、辦公室主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