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占據國內小包裝食用油第一份額的“金龍魚”所在公司——益海嘉里糧油公司在廈門舉行的“第12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出現,一改此前慣常的低調作風。
此前,這一外資企業備受輿論“壟斷國內食用油”的困擾。9月初,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最新消息指出,在大豆產業這一“限外令”出來后,該公司已調整發展方向。
金龍魚降價之辯
8月14日,益海嘉里旗下金龍魚宣布,下調部分油種零售價格,降幅超過10%,涉及大豆油、菜油和調和油等。受此影響,包括福臨門、魯花等市場主流品牌跟進調價,降幅與金龍魚相當。
金龍魚率先降價,雖然受到消費者和政府歡迎,但在業內引發不同聲音,“陰謀論”被廣泛提及。批評人士指出,外資油企選擇在大豆收割前降價,意在低價收購大豆。同時,食用油降價將會導致小企業倒閉或破產,利于外資企業收購兼并。
9月8日,益海嘉里主要負責人接受多家媒體采訪,這也是該公司陷入“外資壟斷國內食用油”指責漩渦后,首次公開面對媒體。
這位負責人解釋,降價主要動力是成本降低,同時,在保持合理利潤的基礎上,進行降價,也是協助政府控制物價、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相反,如果不降價,公司則更有可能被指控攫取高額利潤的風險。
他進一步解釋,從品牌價值來講,小包裝油每噸利潤能控制在500元左右,公司認為對于持續發展是有利的。而當時原料油價格已經在9000元以下,如果仍繼續保持2000元的利潤(政府此前的限價是10900元),是非常不正常的。
這位負責人認為,即使益海嘉里不降價,其他品牌也會降價。因為市場上已經有大量低價油,某些品牌油種價格已經因原料價格大幅下降而調低。
當時的市場情況是,當小包裝油價格出現倒掛時,一些小品牌企業減產或停產,當原料價格回落到有利潤時,他們就大量生產。
益海嘉里當時的銷售數據也顯示,金龍魚小包裝油銷量有明顯下降。[page]
“抑外扶內”政策應聲而出
記者輾轉聯系上九三油脂外貿公司負責人劉女士。此前,她多次以研究員身份在國內某財經媒體上撰文,指出中國油脂業已經被外資壟斷,存在安全風險,并希望政府出臺政策扶持國內企業。
“今年東北大豆產量預料將大幅增長,在即將到來的收割期前,國際國內大豆價格、油脂價格大幅下降,驚人的吻合,不得不讓人生疑。”她還說,她從益海嘉里有關人士處獲知對方準備了30億美元的資金,準備收購黑龍江大豆。“將前后連在一起,巧合中是否存在內在聯系?”
不過,廣泛傳播的“益海嘉里30億美元收購大豆”的說法,遭到益海嘉里負責人的否認,“30億美元足夠買下黑龍江全部大豆,傳言太邪乎了”。況且,若益海嘉里真有斥資30億美元收購一事,對大豆價格的影響是拉升,而非壓低。
九三油脂劉女士承認,30億是聽說的數據,經過計算自己也覺得有些夸張,當初撰文時確實應該特別注明。不過該研究員堅信,“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面對詢問,益海嘉里拒絕口水仗,“我們更愿意講述這樣的事實”。去年10月,業內盛傳益海嘉里收購囤積食用油,引發有關部門調查,而調查結果表明,益海嘉里銷量上升,庫存下跌,并無囤積。
但更多的觀點是,外資已經主導了大豆產業,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包括大豆產業協會。“現在還沒有發現壟斷的事實。但基本對國家糧食安全的擔心,業內有所擔憂也很正常。”中國大豆網總編劉兆福說。
由國內企業主導的輿論,在9月初即迎來勝利,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業內一致認為,《意見》“抑外扶內”,非常有利于國內油脂企業。
“我們理解并遵照政府指導意見。”益海嘉里主要負責人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表示,他曾在國內糧食企業工作,能理解同行目前攻擊外資的初衷,即希望國家政策扶持。
食用油巨頭緊急轉向
國內某油脂企業負責人、原進口大豆風險控制協調工作組組長徐建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的出臺,勢必對油脂企業的勢力產生影響。
據了解,《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大豆油脂產能盲目擴張,單個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大豆年加工量達到全國總量15%以上的,原則上不再準予其新建和擴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
徐建飛說,這意味著,外資大豆加工企業近年來迅猛的擴張勢頭將被遏制,進而影響其終端食用油市場份額。
按照業內的說法,國內2012年大豆實際加工量約為6000萬噸,目前國內的實際加工量為4000萬噸。
徐建飛說,如果《意見》能得到完全執行,未來2000萬噸的市場份額將主要由內資企業所有,這對于提高內資企業主導權意義重大。“現在最重要的是,內資企業要抓住機遇,迅速成長壯大。”
數據顯示,2007年,內資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產能為4920萬噸,占全國的63.9%,實際大豆壓榨量1768萬噸,占全國的52.0%。
前述益海嘉里主要負責人表示,在《意見》頒布后,公司立即決定放棄原定上馬的榨油相關項目。而對于未來發展,他表示,公司將轉向研發、農產品深加工,在雜糧、食品多樣化上多作文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