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企業還在為“過冬”備戰時,從事電子商務的太平洋門戶網CEO劉大鴻卻發現,公司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但在此時,劉大鴻卻摒棄了一般B2B網站收年費的傳統,試水“按效果付費”,他希望通過這種模式把電子商務的門檻降低。記者昨日在采訪中發現,在深圳的電子商務行業,和劉大鴻有同樣想法的企業還有不少。
今年以來,從沿海到內地很多企業都在為“過冬”備戰。通過電子商務提升企業溝通效率、加強內部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是很多中小企業的選擇。劉大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今年5月開始公司營業額開始上升,奧運前后增幅是去年同期的一倍。他說,營業額的增長來源于新客戶,這些一直沿用傳統營銷模式的企業越來越多地在網上尋找新的商機。“以服裝企業為例,營銷占公司總開支的30%~40%,而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可以減少到10%~20%。”他說。
據了解,傳統B2B服務是向企業收取固定年費,不同服務等級價格不同,如阿里巴巴。而所謂按效果付費,就是采購商對某企業的產品感興趣,點擊信息進行瀏覽后,電子商務平臺才收取服務費。
“企業只需支付少量定金,產品在平臺上進行推廣3個月,再按照實際效果決定是否付款,有效果雙方繼續合作。”劉大鴻說,選擇有效的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既要考慮成本又要考慮效果,而電子商務平臺也要為企業的推廣付出不小的成本,在雙方討價還價和斟酌可信度的過程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同樣是從事電子商務,深圳市伊西威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ECVV)所推的“按效果付費”在具體操作上有些不同,供應商在收到買家的大量詢盤后,根據詢盤的內容來自主判斷是否為有效,ECVV只對在供應商自主篩選后的有效詢盤收費,每條有效詢盤收取一定費用。
雖然操作模式不同,太平洋門戶和ECVV的“按效果付費”都意在降低電子商務行業的門檻。根據賽迪顧問最新的統計,2007年,中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6817億元人民幣左右,較去年增長58.1%,占2007年電子商務總交易額的40.1%。艾瑞市場統計顯示,目前有超過150萬家企業使用了電子商務,這些企業使用B2B電子商務網站服務的支出多在1萬元以下,占總體的61%,低成本的電子商務占據一半的市場需求。ECVV的CEO陳棟認為,隨著中小企業出口利潤的下降,未來3~5年,電子商務一定會變成大眾化的工具。
深圳市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蘇永彪表示,目前我市有一定規模的電子商務企業約6~7家,還有不少專業B2B平臺未統計在內。隨著市政府對電子商務的重視,協會也在積極與有關部門接觸,爭取相關政策對電子商務行業加以扶持。
相關閱讀